民生幸福展新颜

移动版  2015-01-11 10:32  来 源:摘自网络  字号:

  关注2010—2011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十大成果评选过程,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在激烈的角逐中,候选事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民生显著改善”始终位居前列,最终排名第三。

  由此回溯到2008年,在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十大”系列评选中,“率先实行‘两免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批惠及广大群众的民生工程、举措,高票当选“十大民生”成果。

  这两次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群众参与最广的评选活动,时期不同,候选事项不同,焦点民生话题却无一例外入选。由此说明,老百姓对于切身利益的改善,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只有切实改善民生,民心才顺,人心才齐,事业才兴旺。从省第五次党代会“过上好日子”的愿景,到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后“建设幸福家园”的构想,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始终是海南决策层不变的主基调。

  5年来,海南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民生建设,两条主线齐头并进,经济社会渐入佳境,民生幸福绽放新颜。

  小财政办大民生:一种民本理念

  海南小省小财政的省情,迫切需要加快发展。要发展,就要投入。

  偏偏在这时,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相继袭来,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南改善民生的刚性支出是否会受到影响,是否调整一下思路,把新增财力更多倾斜到经济建设上去?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重重担忧,被逐一化解。为民服务、改善民生,已成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的执政理念。经济建设和民生建设,其中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省委、省政府早已厘清———民生改善,发展才有和谐的环境和不竭的动力。

  2008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结束海南视察前嘱托海南:“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海南这些年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任务仍然很重,要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力度,切实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和殷切叮嘱,更加坚定了海南民生优先的发展思路,也从另一个侧面给海南以启示:比经济总量,比财政收入,海南不是发达省市的“个儿”,但是,办大民生,建和谐之岛,海南完全可以先行一步。

  民生无小事。尽管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几年来,海南的民生投入却呈直线逆势上扬。

  且看一组数据:2008年全省财政预算安排民生支出135亿多元,新增财力的近65%投向民生;2009年民生支出259亿多元,省级新增财力的78%和市县上缴土地出让金的64.5%投向了民生;而到了2010年,海南民生总投入409亿元,新增财力的86.4%和市县上缴土地出让金的65.7%投向民生;再看2011年,全省民生支出近547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70.2%,新增财力的60.5%投向了民生领域。
内容来自dedecms


  算一算账我们发现,这几年,海南民生支出年年以庞大规模在增长,年均攀升39.8%。这得益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2007年海南GDP突破10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实现海南历史上第一个“千百跨越”。

  而5年后的2011年,GDP超过2500亿元,财政收入340亿余元。但即使如此,海南欠发达的基本省情依然没变。

  日子过得紧巴的时候,就是压缩其他开支,也要保证民生投入;如今,经济蛋糕越做越大,海南花在老百姓身上的钱越来越多,财政支出重点倾向民生。

  事实上,相比越做越大的GDP蛋糕,民生支出增幅更大。5年来,海南民生年均投入增速是GDP平均增速的3倍,民生支出占全省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70%。5年来,一大批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要事、好事,办成了;老百姓幸福感明显增强。

  打造度假天堂和幸福家园:一条特色之路

  省委书记罗保铭在不同场合,多次阐明同一个观点:建设国际旅游岛最终目的,是打造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百姓的幸福家园。

  什么是幸福?许多老百姓理解的幸福,不是GDP的增长,不是财政的增收,而是自己生活质量的改善。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战略,从提出构想的那一刻起,就确定了强岛富民的目标。所以,打造度假天堂,满足中外游客度假需求的同时,海南始终关照本岛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全力强岛的同时,想方设法也要富民。
内容来自dedecms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民为本、富民优先,科学统筹富民与强岛的关系,千方百计让海南人民的生活过得一年比一年更宽裕、更幸福、更美好。

  兑现打造幸福家园的承诺,省委、省政府果断行动。

  自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保障房建设年年列为“海南一号民生工程”,强力推进、重点实施。2008年至去年底,海南省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房和改造各类危房36.25万套(户);建成21.88万套(户);分配入住20.15万套(户),按全省户均人口3.63计算,已有约73.14万人受益。

  海南的眼光放得更高、更远。“十二五”将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争取到2015年,全省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4平方米,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38%,比国家“十二五”目标高18个百分点。

  收入增长,是提升群众幸福感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重要基础。只有老百姓口袋里有了钱,才有能力去消费,经济发展才会有源源不绝的内生动力。

  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减少了城乡居民的住房开支。而逐步健全的社保体系,让城乡居民减少了医疗、养老等支出,相当于增加了个人收入。

  去年全省有近700万人次参合农民受益,补偿金额达8.8亿余元,广大农民看病压力大大减轻;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增加198元,增幅为历年之最,老年人收入增多……
copyright dedecms


  如今,海南正把GDP变成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生活,把发展成果变成百姓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相比5年前,海南老百姓收入已今非昔比。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91元;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369元,比2010年增长17.9%,增幅居全国第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446元,比2010年增长22.2%,增幅居全国第四。

  然而,省委、省政府清醒地看到,海南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值,仍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相差3441元和531元。所以,促增收,被视为当前改善民生的突出重点。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里,首次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纳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有了制度的规约,有了各级政府和老百姓的共同努力,海南人幸福指数的提升必将成为现实。

  人均GDP破4000美元:一个民生新考量

  2011年,国际旅游岛建设进入第二个年头,海南人民迎来了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这意味着,海南多年来保障生存权的基本民生目标,在去年终于实现,海南由生存型社会步入到发展型社会的新阶段。

  这个阶段来之不易,离不开历届省委、省政府在民生事业上的专注和热情。为了老百姓的幸福,省委、省政府殚精竭虑,勇于赶超发达省份。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一批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dedecms.com

  百万农村孩子初步实现“学有所教”: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零收费”,“义务教育”名副其实,上百万适龄农村孩子远离了失学困境。同时,那些来自边远地区的村娃还可以享受“进城读书”的照顾,教育扶贫移民工程为他们新增2.7万个优质学位;

  积极的就业政策让青壮年“劳有所得”:5年来,海南坚持扩大就业与稳定就业并举,基本形成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稳定就业的格局,保持了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基本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

  实现“病有所医”:到去年,全省新农合参保(合)人数485万余人,参合率达到98%以上,农民受益面进一步增大。

  实现“老有所养”: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分别比国家要求提前2年和1年实现全覆盖,多年来困扰海南部分群众的养老金拖欠问题彻底得到解决,全省实现养老金零拖欠;越来越多住房困难人员实现了“住有所居”。

  在基本生存权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如何满足更高层次的民生需求?海南开始考量,并着手探索。

  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在海南决策层看来,海南已进入更有条件、更加自觉地推动和实现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也更有条件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海南经济总量不大,但是人口较少,人均资源拥有量较多,通过政府“二次分配”这只有形之手,可以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覆盖水平和保障标准。罗保铭曾多次表示,海南可能比不了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大富大贵”,但在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均等,社会相对公平和谐上,是完全有条件也有能力做好的。
copyright dedecms


  近年来,海南在教育投入、发展职业教育等方面,一直领先全国。而今,海南开始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冀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近年来,海南已初步构建农村“15分钟医疗圈”,建立“县乡村一体化”医疗体制。而今,海南正打造“一小时医疗服务圈”,建设五大区域医疗中心,辐射全岛百姓,提供更加便捷、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

  为了进一步改善民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十二五”时期,海南计划民生投入1300亿元,比“十一五”时期民生投入多出343亿元,实施教育、就业服务和农民增收、医疗卫生、养老保障和社会福利、保障性住房、公共文化体育等六大民生工程73个重点民生项目。

  可以预见,整个“十二五”跑下来,海南必定能更好地满足发展了的民生需求,老百姓的幸福感一定显著增强。

  在今年2月的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刚当选为省长的蒋定之郑重地向全省人民表态:把人民群众生活过得是否越来越幸福作为指导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全心全意为海南人民服务……使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真正成为造福海南人民的过程,把科学发展的成果真正体现到老百姓自然欢快的笑脸上和笑声里。

  “幸福”、“笑脸”、“笑声”,这些充满感性的词语,频繁出现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施政报告里,既是对前一个5年民生建设的最好总结,更是对下一个5年民生发展的美好期许。

内容来自dedecms



  (记者 胡续发)
织梦好,好织梦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58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