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故土,实业救国 华侨与海南儋州的近代开发

移动版  2018-01-26 05:08  来 源:网络整理  字号:

  中国侨网1月25日电 近代,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心系故土的华侨纷纷来到海南投资创业,掀起了海南开发的热潮。儋州由于具有特殊条件,得到华侨的青睐,成为华侨重点投资的区域。华侨在儋州引进资本、开掘资源、开垦荒地,带来了新的生产管理方式,还带来了新的作物品种,为儋州土地的开发利用方式开辟了新的方向和道路。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清咸丰八年(1858)海口开辟为通商口岸后,商品经济在海南发展加快,同时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海南的战略地位进一步上升。如此背景之下,长期被视为蛮荒之地的海南岛受到了洋务派官员以及各界,特别是华侨的重视。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清光绪十年(1884),张之洞就任两广总督。督粤期间,张之洞对海南的重要地位和丰富物产有着独到认识,积极招商引资进行开发。光绪十三年(1887),曾经去过南洋经商、熟悉当地情况的张廷钧与候补道杨玉书一同上书张之洞,建议引种咖啡、吕宋烟、胡椒等作物及修筑港口以发展海南经济,可惜此事因张之洞调离两广总督一职而没有结果。光绪三十三年(1907),时任新加坡《南洋总汇报》主笔的广东归善人欧渠甲偕同“锡矿大王”——祖籍福建的马来亚华侨胡子春前来海南,他们打算通过引进南洋作物、开采矿藏和组建银行,把海南建设成现代化省份。光绪三十四年(1908),旅居马来亚的华侨计划在海南发展实业,筹资组建公司。在此之后,大量侨资进入海南,华侨实业陆续成立,开发条件优越的儋州(民国时称儋县)是其主要分布区之一。 本文来自织梦

  儋州蕴藏多种矿脉,很早就引起了华侨的注意。光绪年间,在马来亚经营中国土特产和锡矿的华侨区佐卿,曾派儿子区慕颐、区干寅陪同胡子春考察海南,发现那大周边的锡矿资源。光绪三十四年(一说光绪三十年即1904年),区慕颐、区干寅与胡子春等人于儋州创办“侨兴有限公司”,专营金属、垦、矿、农、牧各业。侨兴公司的成立,掀开了华侨在儋州投资实业的序幕。

copyright dedecms

  华侨重点投资采锡业 dedecms.com

  锡为我国(中国)较早利用的金属,亦是重要的工业材料。20世纪后,随着汽车和军用器械制造业的发展,锡的地位越发举足轻重。近代华侨在儋州投资最大的是锡矿开采业。

织梦好,好织梦

  儋州那大一带锡矿的开采条件得天独厚,其储藏量大,厚度达五六十公分,平均每三十二立方米的面积砂土,可以淘得锡矿80斤;且矿质量良好,侨兴公司开采的一座锡矿,矿苗送至香港化验,出锡达60%(后来挖掘的一些矿含锡达70%以上);另外,因矿苗外露、交通便利,进行开采不但无需巨大资本,还很容易取得成效,适合私人经营。

内容来自dedecms

  清宣统元年(1909)侨兴公司开采那大附近西岔的锡矿,其矿纵横约四十余亩,掘地五六尺至七八尺即见矿砂,宣统二年(1910)出砂万余斤,三年(1911)出砂2万余斤,民国元年(1912)出砂3万余斤,后来产量略有增加;所出的矿砂,先用水淘净并包装成件,通过牛车运往金江,换船运出海口,再转运南洋。侨兴公司经营的采锡业,为海南锡矿开采事业之嚆矢。《清史稿·食货志》提及锡矿时,说“锡则广东儋州、广西南丹土州、富川、贺县。”可知清末儋州的锡矿已全国有名。

内容来自dedecms

  1933年琼崖实业局成立后,规划岛内区域开发重点项目,将儋州划为矿区。同年,马来亚华侨谭元贵、郑绍棠到那大周围探矿,并集资近40000元创办万发公司,于次年投产,用工700-800人。1934年,义合公司成立,亦开始经营,使用矿工约100人。万发、义合两公司生产的第一年(1934),自8月至年终,共输出锡块96公担,初现成效。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万发及义合公司在儋州开办后有一定成绩,华侨闻风而动,前来投资采锡者接踵而至,儋州成为了海南岛锡矿事业的中心。1935年,厚生、南强、志成、万丰、林兴、和兴、联兴等锡矿公司相继成立且开始运营。同年,那大一带经请领矿业权之锡矿公司,有15家,请领矿区共31处,其中已领有采矿证者16处,在测勘中或已测勘完毕,进行立案者15处,已领及请领矿区面积共约84000余公亩。另据解放后的相关统计数据,1933至1936年间儋州开采锡矿的华侨实业有16家之多,职工总人数1万余人,各公司办事处设于那大,产品经海口转运省港和新加坡。1947年8月5日《金融日报》提到此前儋州锡矿开采面积达90800公亩。 本文来自织梦

  华侨大力发展植胶业

copyright dedecms

  近代儋州的侨资公司亦大力投资植胶业。天然橡胶原产地在亚马逊河流域,后来传到东南亚,橡胶种植业遂在当地兴起,成为南洋一大产业。海南与南洋自然环境相似,亦适宜种植橡胶,尤其是儋州,其南部土质分布以沙壤土和红粘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地形多为丘陵,且相对于海南东部,受台风影响较轻,是理想的植胶之区。

dedecms.com

  早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于古巴和秘鲁经营植胶业、祖籍广州番禺的华侨曾江源(有的文献写为“曾汪源”)携两个儿子重点调查万宁和儋州两地,确定儋州更适合种植橡胶树。同一年,华侨曾金城(曾江源之子)从马来亚引进橡胶树苗在那大附近地区栽种,有学者认为这是我国引种橡胶的开始。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侨兴公司成立后,很快从南洋引入橡胶种子4千余粒到儋州种植。侨兴公司之后,华侨在儋州兴办多家植胶公司。1910年,侨兴公司斥资10万元,加上曾江源、区慕颐和区干寅兄弟二人及菲律宾华侨刘杰生合资3万元,创办“侨植垦务公司”,1912年4月,侨植公司由南洋运回树胶秧苗在五岭水口田栽种,后以结果佳良逐渐推广,1920年前已种橡胶500英亩,约计有10余万株。此外,还有1920年曾金城创建的“天任垦植公司”;1920年马来亚华侨杨炳理筹办并于次年植胶的“侨立公司”;1927年美国华侨陈德舜等人举办的“利民公司”;1928年,北美洲归侨吴业添、吴襄云、吴邵章和新加坡归侨吴有胜等人开办的“万隆公司”。1930年,陈德舜等人成立的“文明胶园”;1932年,马来亚归侨蔡季刍(一些资料写为“蔡季初”)创立的“蔡惠植胶园”;1935年,澳州华侨郭文教设立的“大安垦植公司”;1936年于省港澳新各埠经营织造业的华侨陈汉滔兄弟建立的“民安植胶公司”,等等。

本文来自织梦

  20世纪30年代以后,琼崖实业局要求采矿的侨资公司一定要种植橡胶,同时,已开采完的矿荒废无用,而植橡也有利可图,开矿实业遂纷纷兼营植胶业,如万发公司,于1935年时在无矿苗之地植胶3.7万株。开矿公司涉足橡胶,进一步促进儋州植胶业的发展。 内容来自dedecms

copyright dedecms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面貌一新的西联农场办公大楼。 记者 何文新 摄

内容来自dedecms

  近代儋州的华侨实业在创办后,前期取得很大成功。因行情好,当时很多公司赢利很大。1937年面世的《广东风土志 琼崖》载:“(儋州)矿物之已经开发者,以锡米为最著,现计那大以西一带,汉黎接境之小本公司采挖所得,岁获合计百余万金。”著名的万发公司,开采锡矿也种植橡胶,从1933至1938年上半年的五年多时间内,投资20万元,除了不动产外,盈利约有20万元,开办两三年后,它的矿区便由1个发展到9个,可见其获利之丰。 织梦好,好织梦

  可惜好景不长,由于自身经营不当;国民党政府没有实施橡胶保护政策,造成外胶大量涌入;日寇侵琼对橡胶业、矿业的摧残等因素,儋州的华侨实业在后来发展举步维艰。侨兴公司经营的锡矿业因采法不良、办理不善,经营失利,自行停办,而侨植公司也在自然灾害、地方不靖和胶价跌落的影响下宣布破产。其它实业的状况与侨兴、侨植公司相类,亦在经营中遭遇重重困难,甚至最终不得不歇业。 copyright dedecms

  近代儋州的华侨实业多以失败告终,然在今天来看,除了引进资本、开掘资源、开垦荒地,其采用以股份制、按投入分配利润、雇佣工人、按月给工人发工资、产品专门作为商品出售等为要素的经营模式,给近代儋州的经济开发带来新技术及新的管理理念,而它们引种的热带作物则为儋州作物分布地图增添新内容(那大因而被时人誉为“伟大农产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儋州的农业格局,为儋州土地的开发利用方式开辟了新的方向和道路,为儋州后来成为海南重要的热作基地奠定了基础,尤其是橡胶的商品化种植和经营在儋州迈出成功的第一步,结束了外国垄断橡胶业的历史,对我国工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来自织梦

  华侨近代在儋州创业的这段辉煌而曲折的历史已经远去,今天我们在怀念和感慨他们的丰功伟绩与实业救国热情之余,也需认真探讨当下如何创造条件引进华侨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巨大力量,继续为儋州各项建设事业做出新的贡献。(文章来源:海南省儋州人民政府网站,作者:陈有济 编辑:梁娥、吴宗绩) 

dedecms.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632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