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记忆(84):万宁桥与玉河遗址

移动版  2018-03-19 01:24  来 源:网络整理  字号:

万宁桥位于什刹海前海以东,坐落于北京中轴线上,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因位于地安门以北,地安门为北京皇城的后门,故而俗称“后门桥”。 万宁桥为单孔汉白玉石拱桥,桥两侧有汉白玉石护栏,护栏上雕有莲花、宝瓶等图案。其位置,对于北京中轴线的确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所横跨的玉河,与元明清时期北京的供水、漕运具有密切关系。因而万宁桥与玉河,对于研究北京的城市发展史,极具价值和意义。

dedecms.com

 

copyright dedecms

  内容来自dedecms

一、万宁桥与北京中轴线的确定

本文来自织梦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城市的兴建首先要解决水源问题。金朝以北京为中都(在今西城区西南部以及丰台区),利用今北京西站附近的莲花池作为水源地。公元1215年,元军攻陷中都。45年之后,忽必烈才来到这里,居住于琼华岛即今北海白塔山所在的地方。金朝建都之后,利用中都城东北郊外的湖泊修建离宫,名曰太宁宫,这个离宫离城很近,所以忽必烈来了以后,就住在这里。此时元朝已决定迁都至燕京地区,因而究竟是恢复金中都旧城还是另建新城,就成为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刘秉忠(12161274)以及他的学生郭守敬(12311316)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织梦好,好织梦

他们考虑两个问题:第一是城市规划建设;第二是开辟新水源,中都已上升为统治中心,就必须解决一个问题——漕运。在当时的中国,帝都之所在,中央的消费,都要靠漕粮的供应,从远方征集粮食,通过河上运输一直运到都城。莲花池水供护城河水和园林用水有余,供漕运用水则不足。因此必须另外开辟水源。忽必烈从蒙古高原来,他住在离宫的琼华岛上,自然会欣赏这一片水色,那是蒙古高原上很少有的。考虑到漕运的问题,考虑到建设宫殿的问题,有赖于刘秉忠、郭守敬师生二人的参与,最终决定兴建大都新城。那么,这个大都城是怎样规划的?如何把原来的离宫规划在城市当中?这就涉及到万宁桥的问题了。 dedecms.com

刘秉忠的设计首先考虑的是忽必烈最欣赏的琼华岛(今天的北海、中海)。可这里不能兴建正式宫殿。所以他认为,应当在这一带湖泊的东岸建设宫城。这样,新城市中轴线设计的起点就确定下来了,这就是今天万宁桥所在的地方。在桥西边是当时水面很大的积水潭,也就是现在什刹海的前身,当时的面积远比现在的什刹海大,下游就是今天的北海和中海。 内容来自dedecms

更为重要的是,郭守敬对于解决大都的漕运问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考虑到,必须为原有的湖泊开辟更为丰沛的水源,这就为今天的北京城的建址奠定了基础。郭守敬在大都城建设的时候,踏遍了北京小平原的山前地带,精密测量,寻找水源,解决大都城的用水问题。他考察的结果,发现了昌平东南几里地有白浮泉,水量丰沛。他决定,要把白浮泉的水引到大都城,但是不能直接向东南引过来,因为中间有沙河和清河。北京城海拔近50米,这两条河的中游都低于40米。他经过精密测量,先将白浮泉的水往西引,再沿山转往东南,汇玉泉山水入今天的昆明湖,当时叫瓮山泊。然后由瓮山泊开一条渠道下来,在今西直门以北,进入现在所说的什刹海。他的测量十分精确,现在在万寿寺以东的长河上,还有郭守敬所建立的第一个水闸,这就是保留得最完整的广源闸。闸建在陡坡处,过了闸就是紫竹院的湖泊,所以,水闸位置的选择十分重要。

织梦好,好织梦

广源闸下游的水,注入了今天的什刹海,当时叫积水潭,俗称海子,水面比今天大。然后经过万宁桥下,当时叫海子桥,桥西侧有澄清闸,控制流量。下流再经过皇城的北墙和东墙之外,直接向南流出城外,转向通州。通州的粮船可直接驶入现在的什刹海。当时忽必烈从北方回来,看见积水潭里满是船舶,他十分高兴,命名为通惠河。大都城的建设完成了。大都城规划的起点,严格地讲,就是海子桥,也就是现在的万宁桥,因为万宁桥的选址决定了全城的中轴线,是紧贴着湖泊的东岸定下来的。以上部分引自侯仁之《从莲花池到后门桥》。

内容来自dedecms

上述郭守敬所开凿的通惠河,即为元代的玉河。至明清时期,则以大通桥(位于东便门外)至通州段专称通惠河(有时误作通会河),又因大通桥称之大通河。玉河的得名,大概是因为其源为玉泉山,明清时期指从玉泉山至万宁桥,经南、北河沿大街到大通桥的一段,广义的玉河还包括皇城内的其他各支河流(清代文献所称的“御河”、“御沟”)。引自《玉河遗址:2007年度考古发掘报告》。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内容来自dedecms

二、北京城水源的枯竭与通惠河(玉河)之变迁

dedecms.com

 

本文来自织梦

明初改建北京城,严重破坏了旧有的水道系统,完全截断了城内的水上交通,以致每年平均四百万石的漕粮和随船北运的江南百货,无法直接运入城中。造成这一情况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皇城的北墙和东墙向外推移的结果,把原在墙外的一段通惠河故道包入城中,同时由于展筑大都南墙的结果,又把元大都文明门外的一段通惠河故道,也包入北京内城之中。这样就等于把通惠河的最上游完全截断,从此江南的船只再也不能停泊在积水潭上。积水潭东北岸上的斜街一带(日中坊),本是元朝最繁华的商业区,到了明朝也就不复当年盛况。积水潭本身也日益淤垫,湖面逐渐缩小起来。

内容来自dedecms

其次,元大都内通惠河的上源,从和义门北水关引水入城,宫廷御苑专用的金水河,从和义门南水关引水入城,两者分流,各不相干。直到皇城东南隅外,金水河才与通惠河合流。明初改建大都北墙,从西直门(元和义门)以北斜向东北,穿过积水潭上游水面最窄的一处,转向正东,新建了德胜门与安定门,并在德胜门西修建水关,作为引水入城的唯一孔道。金水河上游从此断流,只是在积水潭南端重开沟通太液池(北海)的渠道,因此明代的金水河,只剩下太液池下游的一小段,即从太液池南端新凿的南海,引水东下,绕过皇城门前,注入通惠河,别称外金水河。另外又从太液池北端(北海)东岸开渠引水,经景山西墙外,南入紫禁城,下游与金水河合流,叫做内金水河。

织梦好,好织梦

上述情况说明:从元大都到明北京,不仅城墙旧址屡有迁移,就是城内的河流水道,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水源的枯竭。 本文来自织梦

元初筑堰导引白浮泉水,流注大都城内积水潭以济漕运,这是北京自建城以来解决水源问题的一大创举。由于开辟了白浮泉的新水源,才有可能另凿金水河,把玉泉山的泉水直接引入大都城内,专供宫廷园林用水的需要。但是到了明朝初年,因为建都南京,已无转漕北上的必要,以致运道失修,白浮断流,北京城内开始呈现出水源枯竭的现象。积水潭的大量淤积,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内容来自dedecms

比至永乐年间迁都北京,漕运问题又重新提到日程上来。最初为了转运江南木材,曾有重浚白浮故道的建议,但是后来由于昌平城北兴建皇陵,白浮泉水的导引必须流经陵域的前方,才能自流入城,而堪舆家以为与地脉不利,以致重引白浮泉水以济漕运的计划,终未能见诸实行。结果,终明一代,只是专靠玉泉山水流经瓮山泊,下注城内积水潭,然后分流,一支入太液池,又引出为内外金水河,以供应宫廷及园林点缀的用水;一支进入皇城,沿东墙内侧径直南下,出正阳门以东水关,入内城南护城河,然后流出东便门,汇入通惠河故道以接济漕运。这一支流,就是玉河。只因水量有限,济漕无效,通惠河故道也逐渐淤塞。后经屡次开浚,仍然不能通漕,主要原因还是由于通惠河河床比降较大,只从疏浚下游用力,不从开源着想,其不能奏效,原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明代漕粮,先是由水路集中到通州,然后再从通州陆运到北京,等于是又回到了通惠河未开以前的情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以上部分引自侯仁之《明清北京城》。

copyright dedecms

具体到玉河的变迁。正统三年(1438),修建成大通桥闸,由此元时的通惠河正式分为玉河段和大通河段。玉河作为运河的功能虽然已经消失,但由于许多官署机构、达官贵族府邸缘河而建,以及它仍然具有供水、排水功能,并且是通惠河的水源之一,明清两代仍然不时对玉河堤岸及桥梁进行维修,对河道进行疏浚。

dedecms.com

及至民国年间,曾于1915年对玉河进行疏浚。以后,玉河自南向北逐段改为暗沟。民国十三年(1924)自前三门护城河南水关到东长安街改成暗沟,民国二十年(1931)由东长安街至望恩桥(东安桥)改为暗沟。1951年——1952年全线疏浚,但什刹海不能经常向玉河放水,常年流淌的是居民排放的污水。1953年四海下水道下游干线修建完成后,玉河在东不压桥处已被截断,只留有倒虹吸管,用以保持什刹海放水冲刷下游河道。由于经常排放污水,卫生条件较差,1955年开始施工将全线改为暗沟,工程于195611月完工。以上两段引自《玉河遗址:2007年度考古发掘报告》。 dedecms.com

由于玉河被改为暗沟,万宁桥两侧成为平地,桥身被埋,仅有桥栏在地面上。下至20世纪80年代,不仅桥两侧的水面看不到了,而且视线被紧贴在桥栏杆两侧的巨大广告板遮挡。引自侯仁之《从莲花池到后门桥》。2000年,在侯仁之等学者的呼吁下,万宁桥得到修复,并在其西增建了一座汉白玉三孔石拱桥。这座新建的石桥,被侯仁之命名为“金锭桥”。引自陈光中《侯仁之:讲北京写北京,奔走呼吁护北京》,新华社北京2007119日专电。此次修复万宁桥,将万宁桥下原来已经改为暗河的玉河恢复为河道,河水自什刹海前海东端出水口处开始,流至万宁桥东侧不远处。

内容来自dedecms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三、玉河遗址的考古发掘及其收获

dedecms.com

  织梦好,好织梦

由于2006年玉河改造计划的提出,20074月至9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玉河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范围起于万宁桥,止于北河沿大街,被分为ABC三区:从万宁桥向东,沿东不压桥胡同到与雨儿胡同交界处,是为B区;再向东南折沿东不压桥胡同南下到东不压桥,桥南即为地安门东大街,是为A区;越过地安门东大街到东吉祥胡同、东板桥街与北河胡同交界处东折,然后沿北河胡同东向至北河沿大街,是为C区。引自《玉河遗址:2007年度考古发掘报告》。此次发掘,发现了不同时期的堤岸遗址、码头遗址以及排水道遗迹等。根据堤岸城砖上的铭文、出土遗物、地层叠压关系等判断,上述遗址年代如下表。 内容来自dedecms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序号

copyright dedecms

 

遗址

copyright dedecms

 

年代 dedecms.com

 

公元纪年 copyright dedecms

 

1

dedecms.com

 

B4号堤岸1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C区堤岸1 copyright dedecms

 

元代通惠河堤岸遗址

本文来自织梦

 

12921368 织梦好,好织梦

 

2 内容来自dedecms

 

A1号堤岸 本文来自织梦

A1号排水道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不早于明成化十八年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482

内容来自dedecms

 

3

dedecms.com

 

B1号堤岸 copyright dedecms

B4号堤岸2

dedecms.com

 

早于明嘉靖年间或

织梦好,好织梦

万历年间 dedecms.com

 

15221566

copyright dedecms

15731620 内容来自dedecms

 

4

织梦好,好织梦

 

C2期堤岸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A1号堤岸或B1号堤岸同时

内容来自dedecms

 

1482

织梦好,好织梦

1522—1566 copyright dedecms

1573—1620

copyright dedecms

 

5 内容来自dedecms

 

码头遗址

织梦好,好织梦

 

不早于明嘉靖或

内容来自dedecms

万历年间

dedecms.com

 

1522—1566 copyright dedecms

1573—1620

织梦好,好织梦

 

6

内容来自dedecms

 

A2号堤岸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A3号堤岸1 copyright dedecms

A2号排水道

内容来自dedecms

 

不晚于清乾隆十五年

copyright dedecms

 

1750 织梦好,好织梦

 

7 dedecms.com

 

B2号堤岸

织梦好,好织梦

B4号排水道 copyright dedecms

 

不早于清嘉庆时期

copyright dedecms

 

17961820 本文来自织梦

 

  本文来自织梦

  dedecms.com

A1号堤岸与B1号堤岸应当是同一条堤岸,B4号堤岸2期与B1号堤岸对称,二者同时修建。B4号堤岸1期这条元代堤岸遗址则被叠压于明代遗址(B4号堤岸2期)之下,上述事实说明明清玉河是沿用元代通惠河故道修葺而成的。 copyright dedecms

从开口层位与延伸趋势看,A2号、3号堤岸与B2号、3号堤岸是相互对应的两条堤岸,并且都是清代前期在早期废弃的玉河河道内挖基槽修建的。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由B1号和4号堤岸共同使用的明代河道,宽度为33.7535米;B2号和3号堤岸之间的河道,宽度则为7米左右。这一事实反映出,随着北京水源的减少,玉河水流逐渐变小,河道也逐渐变窄,对玉河的管理也随之逐渐疏落,清代甚至没有维修、疏浚玉河的明确记载。这可为我们今天之警示。 copyright dedecms

B区发现的码头遗迹,位于帽儿胡同南侧。由于发掘条件的限制,还不清楚其范围和具体形制。在近万宁桥处设置一个小码头,可能供货船或游船在此处卸货或行人上下。但不排除将来发掘条件具备后有新的发现,关于其性质的认定需要进一步研究。 copyright dedecms

考古工作者在B1号堤岸西端33米处底部发现一处进水涵洞,它应当是1期堤岸建造时专门设计的。涵洞上盖汉白玉石板,底部也铺有石板,并且其底部石板从涵洞口又向外延伸3.45米,防止水流冲刷河道。靠近涵洞口的地方使用两个石条支撑盖板,其作用是防止涵洞和堤岸垮塌。由于靠近帽儿胡同,只解剖了涵洞的一小段,外侧既不能发掘又不能进行勘探,所以其走向还不清楚。但它应该与一个较大的水源相连,为玉河在水量不足时供水,水量过多时又可以起到宣泄的作用,可见其设计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织梦好,好织梦

玉河早期的相关附属设施还考虑到了环境保护和卫生,如早期的A1号排水道设计科学、建筑规整。设计东不压桥裹头时就将排水道考虑进去,排水道的排水口直接开口于东不压桥西裹头上,应当是与西裹头同时修建的。整个排水道分为上、下两层,有上面流下来的水有可能携带有垃圾,在近河处就用一个大石块挡住,水通过水箅子流入河内,而较大块垃圾则留下来,当时可能还有专人进行捡捞,以保证皇城内用水的洁净。 copyright dedecms

  织梦好,好织梦

玉河遗址发掘区B区出土了《李公德政碑》一通。“李公”即李长泰18621922),字阶平,直隶武清(在今天津市)人。1917年张勋(18541923)复辟时,受段祺瑞(18651936)之命,任讨逆军东路副司令,率部由永定门攻天坛。该年8月任京师步军统领。1919年去职后闲居天津。步军统领衙门是北洋政府的首都守卫机关,直隶于大总统,设步军统领1人。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659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