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杜颖
“如今出门不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农产品也可以用车拉到城里卖!”琼中黎母山镇永木村村民盘诗安站在门口,手指新修的公路骄傲地告诉记者。
冬日暖阳,普照琼岛大地。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5年来,在以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为目标的奋斗进程中,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纲要的指导下,抒写了一部部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得民心的民生卷本。大民生五年成果换来的是一张张会心的笑脸、一份份发自心底的幸福,民生实绩彰显出海南一以贯之的民生理念和为民情怀。
理念为先——
以人为本的民生态度一以贯之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在经济社会中的分量有多重,民心凝聚起的力量就有多重。
“5年1300亿元!我们虽然是小省,财政的盘子也小,但5年来我们把新增财力的70%都投入到了民生!”省政府有关人士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翻开近5年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公开征集的报告发现,作为实施民生工程的有力载体,5年来,海南征集到的群众意见主要集中在医疗、交通、教育、养老、住房、饮水等百姓急盼的民生领域,省委、省政府确定每年为民办的十件实事就集中在这些领域。
民生事项投入有多少,数字最有说服力。统计显示,海南5年来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累计在为民办实事项目上投入逾19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5年的民生投入和发展轨迹不难看出,海南对于民生理念的认识不断在发展、不断在提升。
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布,纲要篇章中就有专门一章描画和谐旅游岛建设的美好愿景,其中改善民生是打造国际旅游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2011年8月,上任伊始的省委书记罗保铭明确提出了其今后工作方向中的重要一项目标,就是尽心竭力建设海南百姓的幸福家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旨。省第六次党代会在以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的总目标中,将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根本目的。
我省在落实为民方针中多次要求,选择群众最急需、最盼望、能办成的事项,将民生实事不折不扣去加以完成。
中央的谆谆嘱托和省委的民生投入,让人们感受到的是党和政府的真情和温暖,也促使海南民生建设在努力成为位居全国前列的“排头兵”的道路上加速奔跑。
群众的评价最有感召力。五指山市水满乡新村村民李日昌自编自唱的歌谣从心底流出:“黎苗人民真欢喜,吃不愁来住不愁,种田不用交公粮,建房政府有补助,小孩上学不收钱,老人喜领养老金,合作医疗好处多,大病有难也能帮……”
踏实路径——
尽力而为地为百姓办一批好事实事
省委、省政府5年来实施的惠民工程给千家万户的生活带来了新变化。
在走访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幅生动画面:推进民生工程,省级层面高度重视,基层市县狠抓落实。紧盯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瓶颈,破除障碍,省领导为项目推进开辟“绿色通道”。实施任务的基层单位,成立专门班子,制定科学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建设内容、工作措施、阶段任务、具体完成时间和责任单位、责任人,制定出进度计划表,加班加点,确保按期完成,取信于民。
怎么破解民生难事?省政府的做法是,将一些原本由各厅局、市县负责落实的工作上升到省级层面,由省领导出面协调,变成全省的大事,提高了这些工作的重要性,保证了难题快速突破;怎么才能保时保质?我省建立起了一系列保障机制,民生事项被逐一分解到省直牵头部门,对职责、进度和完成时限等制定了“工作路线图”,分管省领导挂帅指挥,建立定期督办机制,势必啃下民生“硬骨头”。
民生答卷就这样在探索和汗水中写就。
经过5年的努力,海南开展两轮“中部农民增收计划”行动,彻底改变了之前中部市县农民收入增幅长期全省垫底的状况;新农保基础养老金从85元提高至120元;新增就业9.94万人,下岗再就业3.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17%以内,基本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实施的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率先在全国中西部地区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
“我们的总体设想是,每年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办一批好事实事,积沙成山、积沙成塔,让海南的老百姓生活水平与海南经济发展同步,得到明显提升。”省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
创新实践——
探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先行区之路
“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先行区。”这是我省的响亮宣告。
雄劲目标的背后,也意味着海南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加速构建覆盖城乡、公平合理、普惠标准不断提高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公共资源重点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
是目标也是压力。之所以在基本公共服务先行区的路上开启探索,是基于海南对自身发展阶段的精细考量。2011年海南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2012年突破5000美元,不断地跨上新的历史起点,进入了更有条件、更加自觉地实现科学发展的新阶段。海南经济蛋糕的进一步做大,为加快创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先行区奠定了物质基础。
是目标更是责任。5年来,海南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道路上用前所未有的力度,不仅解决了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事业等方面的大量欠账,还在城乡义务教育、中职教育、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创下了众多的“全国领先”:
——收入方面,我省千方百计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从2009年起,沐浴在“中部农民增收计划”行动下的广大中部市县农民收入增速开始领跑全省。2011年、2012年、2013年,中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分别是27.4%、20.1%和15.6%,分别高于全省5.2、5.2和3个百分点,增速领跑全省。
——社保方面,海南在全国率先全面实现城镇从业人员五项社会保险省级统筹,新农合参保、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比国家计划分别提早2年和1年全覆盖,参保率均高于全国90%的指标,其中新农合参保率5年保持在95%以上。
——医疗领域,我省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积极成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步实施,“先看病后付款”试点工作得到社会好评,与14个省市23个统筹区签订了就医结算协议。
——住房方面,我省保障性住房累计开工建设40.42万套,建成28.67万套,入住27.75万套,惠及近100万城乡群众,覆盖率达28%,高出全国近10个百分点。
——发展教育,新增幼儿园591所,学前三年入园率达69.8%,提高了22个百分点。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建设思源学校24所,提供优质学位47100个,让5.42万边远贫困家庭的孩子免费上学。创新职业教育“三段式”模式,免除了16.6万名中职在校学生学费,职业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海南大学通过国家评审,顺利进入“211”重点大学行列。
……
实效惠民——
民生事业发展体现在百姓笑脸上
坚持以民为本、富民优先,把人民群众生活过得是否越来越幸福作为指导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把科学发展的成果体现到老百姓自然欢快的笑脸上和笑声里,海南在回应,更在努力实践:
我们看到,地处深山的白沙黎族自治县罗帅村在政府整村改造扶贫带动下焕发新活力。如今,走进这里,仿佛置身现代化别墅区,崭新洋房别墅相对而建,中间是干净的水泥路,路与楼之间是青草和树木,村里的孩子骑着自行车追逐嬉戏。
我们看到,台风灾难侵袭后的文昌翁田、锦山、抱罗……被毁的村庄里,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村民说,有了新房,也有了生活的新希望。
我们看到,如花园般的省托老院里,老人们每每说起眼前的生活,不禁露出了笑容。“这里环境优美,设施齐全,还有24小时专业护理。住在这里,安全踏实,很温暖!”
我们看到,困扰临高头板村多年的饮水难题一朝得解,村民激动地赶到联合工作组的办公地,送去“感谢党恩”的一面鲜红锦旗。
我们还看到,每一年,省政府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为民办实事工作评价意见,让为民办实事成效接受全社会评价。实事办得好不好,答卷就交到群众手中。问需于民,问效于民,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深深扎根于琼州大地,转化成各级党员干部行动的实际。
……
和煦阳光普照下的海南,必将更加振奋地行进在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幸福大道上!
(本报海口1月5日讯)
镜头
琼中便文村农民吉家元:
80岁赶上 这场幸福变迁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的便文村,一幢幢崭新小洋楼、一条条洁净水泥路,一排排整齐的路灯,这个位处鹦哥岭南麓半山腰的黎族村落,正向世人展示了它靓丽的新姿。84岁的村里老人吉家元说,“没想到,活到了80岁,赶上了这场幸福的变迁。”
吉家元老人是这个红色村庄的“老革命”,他回忆,1950年代,村民住的是茅草房,1970年代,村里有人盖起了水泥瓦房,此后,大家就住在老瓦房里,几十年日子过得没啥变化。
2011年,在省政府的扶持下,琼中县委、县政府采取“政府+银行+企业+农户”的模式,按照每户104平方米的建设标准,对全村34户民房进行改造。2012年底,改造项目完成,全村34户村民134人喜迁新居。之后,水泥路、篮球场等配套建设也陆续上马,村庄很快变了样。
住进了别墅的吉家元带着记者找到了原来的老土坯房,“现在的老屋,村里人用来养蚕,当蚕房。政府指导大家种桑养蚕,如今我们村不光是红色革命老村,更是养蚕专业村。”政府对便文村大力进行基础设施投入,使曾经显得老迈的便文村,焕发出年轻的生机。2014年以来,便文村又在美丽乡村旅游中拓展自身优势,2014年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 织梦好,好织梦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66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