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侨革命先驱陈平:回乡报国尽此心

移动版  2018-04-26 15:06  来 源:网络整理  字号:

原标题:回乡报国尽此心

dedecms.com

dedecms.com

海南兴隆华侨农场早期开发场景。

内容来自dedecms

海外创办《琼潮报》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944年秋,陈平被委派到琼崖特委机关报《抗日新闻》,负责编辑出版工作。他利用这个宣传阵地,夜以继日地呼吁琼崖军民、海外侨胞增强团结,一致抗日。到了1946年春,抗战取得胜利的第二年,有着下南洋经历和丰富办报经验的陈平,被党组织委以重任,派往新加坡建立地下党组织,创办《琼潮报》,不定期出版报纸,销售进步书刊,开展对侨胞解放战争的宣传工作,同时募集资金,支持琼崖革命。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父亲给他起名为陈时文,该是他以笔为刀枪的时候了!但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创办一份报刊谈何容易。然而有志者事竟成。陈平抵达新加坡后,当时的马来亚贸易公司、新加坡丽都大旅店总经理陈先光是文昌人,也是陈平在育英小学念书时的同窗。这位在当地有一定威望的琼侨商人极力支持陈平,他说:“只要有个办报班子,我就可以向政府注册,至于经费,我与符致逢先生商量解决。”符致逢,是时任新加坡琼州会馆的主席,也是文昌人,陈平的同乡。《琼潮报》的筹备工作因这两位的热心参与而得以顺利进行,不仅解决了经费来源,还租到了办报地点。 copyright dedecms

1946年8月,《琼潮报》以周报的形式正式出版发行。这份报纸的宣传重点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部分,着重报道新加坡琼籍进步人士、工人学生开展反内战、争民主的活动。 dedecms.com

值得一提的是,1931年3月在新加坡出生的陈行龙,是陈平的大儿子。受父亲思想的熏陶,他很小就积极参加革命活动。父亲和同志们开会时,当时只有十来岁的陈行龙,便在门口放哨。他还在学习之余,帮助散发《琼潮报》,成了陈平的小帮手。 织梦好,好织梦

随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到了1948年4月,《琼潮报》的办报条件变得艰难起来,遂改为月刊。6月20日,英国政府颁布“紧急”法令逮捕进步人士,封闭民主进步报纸,《琼潮报》也于当年7月13日被迫停刊。为解放战争和华侨爱国爱乡做出巨大贡献的《琼潮报》,就这样落下帷幕,在海南党史和华侨华人历史上留下璀璨的一页。

copyright dedecms

《琼潮报》的停刊,让陈平不得不离开新加坡。1948年11月,他取道香港回到了海南。1949年1月,陈平被委任为中共琼崖南区地委宣传部长,同年8月,陈平又被派任为琼崖人民临时政府工商厅副厅长。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兢兢业业,尽心尽力。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致力于创办兴隆华侨农场 本文来自织梦

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当年12月,“海南军政委员会华侨事务委员会”改组,成立“海南军政委员会侨务局”,陈平任副局长。

内容来自dedecms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这对于刚刚从战争的阴影中出来的人们又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此时,陈平的长子陈行龙刚刚新婚不久。在他和新婚妻子符若兰的合影中,高大英俊的陈行龙站在妻子的旁边,憧憬着他们美好的未来。可是,他们还来不及过上新婚的甜蜜日子,父亲陈平已经决定将自己的长子陈行龙送到朝鲜战场,视父亲为自己人生榜样的陈行龙,在父亲慈爱的目光下,穿上军装,奔赴朝鲜战场。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很快,1951年春到了。英国殖民统治者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排华,将侨居在马来亚的大批华人华侨排挤和驱逐出境。这时,一批批马来亚难侨被接回祖国,他们受尽迫害,两手空空,生活无着,被暂时安置在广州的几个招待所里。3月,“归国难侨处理委员会办事处”海南分处成立,陈平为主任,负责接待和安置工作。 织梦好,好织梦

据陈勇叙述:“后来,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根据海南的气候特点,决定安置部分归国难侨到海南岛开发种植热带作物,发展生产。冯白驹十分重视难侨的安置工作,指派爷爷亲自陪同中侨委生产救济司副司长吴风以及难侨处宣传科长陈仁熙等人,在海南岛各地勘查,最后决定在当时的万宁、琼中两县交界处的三更罗、南平一带创办华侨农场,安置回国的归难侨。”

内容来自dedecms

得到上级允准之后,冯白驹又派时任海南区侨务局局长的陈平到中共万宁县委、县政府传达上级决定。当时担任中共万宁县委书记的周训堂与陈平交换意见之后,提出了将归国难侨安置到兴隆“落地生根”的建议。 内容来自dedecms

彼时的兴隆,还叫做兴隆墟。仅有一条小街道长约二三十米,街道两旁有几间低矮破旧的砖瓦房屋,余下便是茅草房了。稀稀拉拉的店铺只有木屐、烧火柴及一些零星的日用品,路旁有一条被称为万宁母亲河的太阳河,自西向东奔流而来,山光水色,甚是迷人。但是,要在这样几乎没有居住条件的地方安顿一大批难侨,谈何容易!急难侨所急的陈平和中侨委及难侨处一行人来到兴隆,踏遍太阳河两岸,考察基本情况后急返海口,陈平将万宁县委、县政府提出在兴隆创建华侨农场安置难侨的意见向上级报告与请示。不久,即得到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和中共广东省委的批准,继后由海南区行政公署划拨兴隆地区及周边土地16万亩,交给难侨处安置难侨和创办华侨农场。1951年10月11日,由广东省侨委三名干部带领马来亚难侨700多人一路颠簸来到海南,分三批抵达兴隆安置,由政府发给安家费,开展生产自救。

织梦好,好织梦

700多位失去了家园的人要在陌生的土地上安家,兴隆华侨农场急需创建!在战争中落下病根的陈平和海南侨务局的同事不停地奔走在兴隆和海口之间。当时交通不便,每次颠簸到万宁,陈平都要强忍着剧烈的病痛,到现场指挥创建和难民安置工作,他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兴隆农场成立后,陈平兼任农场主要负责人,继续领导兴隆华侨农场的建设和发展,直到1953年10月,陈平卸任兴隆华侨农场的领导职务。1955年9月,中共广东省委做出“兴隆华侨集体农庄的性质是国营农场性质”的决定。经筹备,1956年2月1日,正式宣布改制为国营农场。

织梦好,好织梦

琼侨赤子 长眠海南 织梦好,好织梦

1960年1月29日到2月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和中央政治局委员彭真、李先念等,乘机抵达三亚。邓小平此次视察海南,从三亚由南向北,先后前往万宁、琼海、海口等地考察。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一行来到兴隆华侨农场,在此采摘咖啡豆,被摄影家杨绍明拍摄了这张照片,并取名《喜摘咖啡豆》。 dedecms.com

作为兴隆华侨农场的主要创始人,此时的陈平已经积劳成疾,战争年代留下来的病痛正在无情地折磨着他。他无法身临亲手创办的华侨农场,见证这个特殊的时刻了。他从内部简报里知道这一切后,感到十分欣慰,也深深为兴隆祝福。早已沉疴在身、但意志力超强的陈平从未呻吟一声,但他看着国家领导人视察兴隆、关心归难侨的报道时,默默地流下了泪水。此时,没有人知道他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本文来自织梦

当年10月,陈平的生命已处在弥留状态,但清醒过来的他,还是不忘工作。他的所思所想,几乎都可以从他的日记中找到。他的日记没有儿女情长,记录的都是他的工作体会和学习心得。哪怕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他的日记记录下的还是他对事业的拳拳赤子之心:“时间是和生命一样的宝贵,不要浪费,应好好地使用于人民革命事业上。”“死这一个字,我从没想到过,也并非害怕死而不敢或不愿去想到它。因为我一向来认为,一个人为着人民革命事业而死去,是不辜负了此一生的。因此,死是吓不倒我的,所以病得怎么样的严重,在我的脑海里也就没有这一个‘死’字。”见过无数死亡的陈平早已超越了生死,他早已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他所认定的人民事业中,至今阅读他留下来的日记,依然令人深深动容。 copyright dedecms

1960年10月6日,入秋的阳光和暖,空气清新。陈平呼吸了最后一口家乡的新鲜空气,与前来探望的亲人与战友,做了无声的告别,时年仅49岁,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从海南岛出发,下南洋,又到内地,最后回归故土海南,他那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一生,历史将永远铭记。 copyright dedecms

陈平育有二男,陈勇为长孙。在他的印象里,爷爷是一个凡事严肃认真又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他身上最可贵的品质就是无私奉献。1951年初,陈平送刚刚从新加坡回国举办婚礼不久的长子陈行龙上朝鲜战场,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1956年11月,他又将刚刚从琼台师范学校毕业的次子陈行侦送到琼中支教,这一去就是大半辈子。 织梦好,好织梦

2018年距离1960年已经走过了58年。翻开1960年10月6日的《海南日报》,已经泛黄的报纸,在第三版上刊登了这样一则十分醒目的报道:《陈平同志逝世 海南、海口一级机关举行追悼大会》。这是一场隆重的追悼会。陈平的遗像两旁挂着“陈义海内外为民做尽好事”“平生心一片对党无限忠诚”的挽联。海南区行署、各机关代表、各界人士等数百人送他最后一程。

内容来自dedecms

今天的海口市金牛岭烈士陵园里,芳草萋美,绿树婆娑。在陈平的旁边,是与他一起出生入死共赴国难的亲人和其他革命英烈。每年四月清明,这里都会鲜花盛开,草木葱茏。英雄的浩气,与天地共存。他们一生的业绩,令人敬仰,永久缅怀……

本文来自织梦

(本版图片由陈勇提供) copyright dedecms

(记者 蔡葩 通讯员 周梦旎

copyright dedecms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675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