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泰:花王和他的国

移动版  2018-05-23 15:12  来 源:网络整理  字号:

  文\海南日报记者 苏庆明 特约记者 陈循静 通讯员 曾觉 黄良策

  兴隆热带花园。无数的植物在这里疯长。它们爱把自己的根扎向泥土,就扎向泥土。它们爱把自己长成扇形,就长成扇形。它们爱把自己开成黄花,就开成黄花。它们爱长多高,就长多高。风也来,雨也来,鸟也来。人退场,这是物的天堂。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地何言哉,万物生焉。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68岁的郑文泰爱看它们。他爱看它们按着自己的本性生活。他自己也朴素得像一块石头,一株败草,一头刻满年轮的老木桩。他不允许有人打扰它们。

  “它们很美。”他说,抽着烟。

  他烟不能离手,如同他的灰绿色军帽,他的方格子长袖,他的沾了泥的黑色长裤。每天清晨他都按时起来,穿上人字拖鞋或老皮鞋,抽着烟,徘徊在小园香径,看它们今天情况如何,享受它们的轻抚。傍晚,天地肃穆,他会长久地凝视某棵树,带着浓重的眼影。

  他看起来像个工人,他的穿着,他的不光泽的铜色的脸,他的微微的虬髯。他很敏捷,总能发现掉落的植株,把它们扶正。为了寻找植物样本,他曾在山坡上摔倒。

  但他不是工人,他是一出交响乐的总指挥,他是“老板”。他没有办公室。他要求每个员工都像他一样,热爱每一棵植物,需要的时候是他的司机,不需要的时候是他的左右手。

  他的手机里存满了友人介绍物种的短信。“国内的生态意识跟国外比还有很大差距,”他说,眼睛炯炯盯着对方,普通话带着归侨的腔,声音是轻柔细腻中带着一点浑厚的,“我们的物种介绍往往只说它自身的特性,国外的会说它和其它物种的关系。”手里的烟一根连着一根,有时一根只抽了一半就把它掐灭,再点,仿佛话说到这里就如乐章告一段落,必须要来个休止符,再进行下一段。

  他的意思是,绿,就要绿成一片。1964年,他来到兴隆,生活了7年,学了生物学。后来,和很多人一样,他发达了,却发现,绿在一片一片地消失。在将近知天命之年,他下了决心,要保存最后的绿色。他拿出1亿身家,要把一块地变成绿的园子。他看起来像堂吉诃德。

  “毁林只要几分钟,造林需要400年。”

  他自己规划,自己测算,找人开荒,修建了一条条羊肠小道。他自己翻地,自己补种,找来种苗,让它们开心繁殖。终于,绿从地的缝儿钻出来了。

  “本地有的,我让它们不会消失;快没的,我从外面引进,”“要考虑动物的栖息条件,鸟类的生活空间,它们存活的关系,”他说。

  保护和恢复,这活儿做得的确出色,有一长串的数据可以证明,琼岛一半以上的原生物种可以在这里找到。他满意地说,绿色的基础打下了。他感谢政府,把他的园保护起来。

  以前,人们总说,这老头只顾自己的园子,脱离世俗。现在,他要把绿往外延伸一点,把自己世俗一点。他讲起了经济价值,他在帮助两个村庄建设文明生态村。

  他并未想自己赚钱。他说,没有钱,“他们”就要上山砍材,“这是个很沉重的课题”。他在研究,在摸索,让自己园里的它们到外边也能长起来,帮助“他们”赚点钱。

  最近,他有一项重要的活儿在忙。“我要露一手给他们看一看。”他得意地说。他最近引进了很多兰花,长在树上的,生在石头上的,开成羚羊角的,红黄紫白,别人没见过。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是一项一般人做不了的活儿,不是说他要证明给谁看。他对自己进入得意的状态。

  他说,有了绿色的基础后,他要造美,要造活在花丛里的感觉,而兰花是生态里面最美的。上世纪80年代,他就研究兰花,等了30年,终于等来这一天。

  每一天,他都在这园子里走着。有了这么多它们陪伴,他不感到孤独。

  他建了这座园子。他爱看它们按自己的本性生活。

  摄影手记

  如何用静态的影像去呈现一个人物的“故事”?不是一个简单的人,而是表征着某种精神的人?不是故事,而是他的灵魂?

  讲述郑文泰,对摄影师杨抒怀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开始,他试图采取传统线性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纪录。他来到郑文泰的花园,看到这个黝黑的老人,夹着一双人字拖,卷起半边裤腿,叼着烟,专注地看着工人作业。跟拍了一天之后,杨抒怀感到线性故事并不能达到他想要的效果,因为郑文泰每天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在一个很小的空间范围内,“工作生活非常单调”。

  这让“万岁·万宁”摄影指导老师李楠也犯了难。他同样意识到,就一个人,就一座园,无论时间、空间、还是人物,任何一个维度都只是单一与重复,如何找到突破点?

  李楠从中国传统文化里获得了启发:“岁寒三友,中国人将松竹梅三种耐寒的植物视为一种不畏强暴的象征——实际上,在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里,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往往是某种精神、人格的象征和投射,以至于成为相对固定的语义符号。那么,这种对应关系,能否运用到眼前的专题拍摄中去呢?”

  于是,他建议杨抒怀尝试这样一种方式:以肖像捕捉各种能透视郑文泰内心的神情动作,同时以特写拍摄他为之付出了一生的这座园子里“有特点”的一草一木,然后通过编辑,将视觉相称而内涵相通的照片两两并置,形成互文与呼应。

  杨抒怀心领神会。他要让植物说话,在图片里讲讲郑老的故事。于是他一改原来的线性安排,采用并列式组合:一张植物一张郑老,一物一人。

  这达到了李楠意想的效果:通过“人”与“园”的生命依存关系来结构一个连绵起伏的意义关系,最终表达其想要的主题:郑老的艰辛与伟大,以及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郑老的故事,也许只有园子里的植物最清楚,杨抒怀说。这组照片最终名为《花王和他的国》。

  (据杨抒怀《与文字赛跑》,李楠《有温度的符号,有生命的象征》)

  摄影师简介

  杨抒怀,男,1983年生,湖南人,摄影师。曾获“亚洲十佳先锋摄影师”称号,代表作品有《6岁孩子的抗甲实录》、《宜黄钟家姐妹》等。

  人物档案

  郑文泰,祖籍福建,1945年8月出生于印尼。1960年回到祖国,1964年到海南万宁兴隆华侨农场落户,生活7年,后远赴香港深造,学习建筑和酒店管理。1992年,他放弃对殷实家业的继承,变卖资产,投资亿元,在兴隆营建了一座热带雨林原生态花园——兴隆热带花园。2009年被评为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2013年12月,获评中国“侨界杰出人物”。

织梦好,好织梦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684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