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农村老家盖房和居住的习俗(杨万宁)

移动版  2018-06-25 07:38  来 源:网络整理  字号:


  冀州一带村民从山西迁来定居后,开始没有房子,多是用木棍、秫秸等搭建窝棚,后来用土坯建起了住房,多少年来,一直住在简陋的土窝窝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祖先手里有了剩余,在扩大居住面积的同时,也在讲究质量和档次,经历了由土坯房到砖挂面,再到卧砖瓦房、水泥框架房等演变。
  房屋建筑基本样式
  农村建房大多是单门独院的平房院落,院落占地面积约为250—500平方米,正房坐北朝南。北屋为正房,东西屋为厢房,正房要高于厢房。
  一般户,设北屋三间,东西屋各二间,门楼一个,门楼对过设厕所和影壁。北屋大多为三间北屋,一明两暗,只开前窗。两侧各有一小耳房,俗称“三间两耳”或“三明两暗”。东西厢房多二间一门楼或三间一门楼,大门设在一侧厢房之顶头间,与之相对的另一侧厢房顶头间一般为厕所,中间置影壁。早前,富户住宅讲究三合院或四合院,而贫困户则很简陋,多数只建正房,没有厢房和门楼。
  正房内垒两道隔山墙,分里外间。明间设锅台,东边锅台灶口向西,西边锅台灶口向北或向东。暗间靠南侧盘炕睡人。炕一端与灶相通,另一端有烟筒通向房顶外,以便冬季用做饭余热烧炕取暖。灶炕之间山墙设一方洞,谓之“灯台”“灯龛儿”,内放一油灯里外照明。 本文来自织梦
  平房的顶子,根据各户的经济情况自定。条件差些的,连椽子也不放,就在檩条上搭些秫秸出沿来,房檐上再放一些铡齐的苇子或麦秸,上面糊上土泥。好一点的户,檩条上放椽子,外有长檐椽子,里边放短的,上面铺苇子或秫秸箔。有用苇子编扒的,再在上面铺苇子叶或麦秸,也有铺杨树叶或杂柴草的,然后糊土泥封顶,条件好的用薄砖或方砖封顶。
  留有后门的户,后面留后院,一般是种菜或放柴禾;不留后门的,屋后也留二尺左右的地皮,称“滴水地”。因自己房上的水不能往后邻的地皮上滴,也有在房屋前面留出一个出水的,叫“簸箕叉”。房顶上三面用砖砌起矮墙,称“拦水墙”,前后走水叫“两撒水”。
  农村盖平房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在屋顶上面晾晒粮食、棉花和其他物品,夏天还能在屋顶乘凉。从前盖房的砖都是灰色的,是用柴草在小土窑里烧成的,在烧成停火后,在窑顶浇水,使砖渗透,即成灰色。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因改用烧煤的大转盘窑,兴起了红砖。
  安门窗和上梁
  盖房的门窗有很多讲究。北屋的门,尺寸要达到三尺三宽,俗称“三尺三,好出棺”,为的是将来死了人后,能抬出棺材来。北屋的门不能比大门宽,称“卡住自己了”,但比偏房要宽。

本文来自织梦


  房屋的前后门,不能冲着前后邻的梁,也不能冲着窗户,有“门冲梁、哭一场”“门冲窗、要遭殃”的说法。旧时的窗户,均是木制的,除少数的窗户能开之外,多数是不能开的。窗户的做法,一般由4根框、11根(或13根)立窗棂和横窗棂打制而成。窗上多糊上毛头纸,刷上桐油,后来演变为钉塑料布、安玻璃。
  在垒墙安上门框和窗户后,要用红纸写上“安门大吉”“安窗大吉”的红联贴在门框和窗户上面。
  安上门窗之后就是上大梁、放檩条了。大梁上要贴上“太公在此,诸神退位”“上梁大吉”的红联。有的还画一张太极图,俗称“阴阳鱼”。盖房户还要用红线捆一个五色绸布在梁上,以求吉利。上梁后,就要放檩条。檩条的根数一般为单数五根,椽子也是单数。梁的根部向北,檩的根部向西,俗称“不能晒树根”。
  用什么质地的树木做梁和檩条也有讲究。一般户多用榆木,也有用杨木的;富户多选用松木;贫困户也有用柳木的,较其它木料便宜些。但不用梨、桃、杜,更不能用槐木,其原因是“ 梨”和“ 离”“桃”和“逃”“杜”和“毒”、“独”谐音。还要在屋顶放一根椿树枝,或椿木椽子,因椿木有各种树木之王的说法,使其它木头不易损坏。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上完粱和檩条,一般正好到中午主家要上供、放鞭炮,以求吉利和驱邪。这天和打基时一样,管酒饭,以求庆贺。
  盖房的一些说道
  古时候盖房有很多说道。
  先说正房。正房要比自己家的东、西、南房高,若是正房低了,俗称会“下犯上、少欺老”’,对家中的长者不利。正房可以比前邻的房高,但不能比后邻的高,称“会压后邻的风水”。但要和左右邻的北屋一样高。如果自已的房高,挑着两边的房,就把自己累死了;如果自己房矮,则两边压得自己抬不起头来。还有说法是,谁家房高谁家日子就好过。
  再说偏房。偏房要在建好正房后才能盖,其建筑面积和质量不能超过正房,否则也叫“下犯上”。如果大门朝东,要先盖东房,后盖西房,否则对户主不利。
  最后说厕所。院内建厕所,又称茅房或茅子,其位置一般在大门的影壁墙后边。如大门在“巽”的方位,厕所则需建在“坤”的方位。
  院内可种瓜菜、养花草,但不能种一棵树,因为方块内一“木”字念“困”,对家庭的经济不利。还称,种杨柳树对女性不利,更不能种槐树,而在大门外种槐树好,有“门外有棵槐,有财自己来”或“门前有棵槐,金子银子往家抬”的说法。
本文来自织梦

  居住和迁新居的说道
  房屋居住有辈系长次之别。如果父母子媳同住北屋,则父母住东里间,称上房屋;儿子媳妇住西里间,称下房屋。如果三代人同住一院,下辈人应住偏房。长住东房,次住西屋。
  搬新房居住时,在旧居烙一张大饼,抬着饮具到新房翻过来,俗称“翻新了”。有的则在新居内杀一只公鸡,拿着流血的鸡到各屋里转一下,这叫各屋见“吉星”(鸡腥)。
  一般搬家,是自己家的人搬,不找外人帮忙,并且多是夜里搬。在乔迁新居时,亲友邻居去“温锅”,为的是众人帮忙,日子过得红火。
  建筑材料和样式的变化
  旧时建房部分或全部用土坯,称“土坯房”。稍宽裕者,或在后山墙包砖(俗称后面砖),或于房的四角包转(俗称香炉腿),富者则四面包砖(俗称四面砖)。房顶多以黏土掺麦秸抹成,富者亦有以砖漫顶或起脊盖瓦。之后,住宅建造随生活水平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其标准质量显著提高。正房四间、五间院落日益增多。正房四间的三间前抱厦,一间与抱厦齐,称“一头沉”。五间的中间三间前出抱厦,两头间与抱厦齐,称“两头沉”或“锁皮”。窗户由糊纸的小窗棂改为能开关的大玻璃窗,再配以纱窗,既通风透光,也不进蚊蝇。
dedecms.com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建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盖的房时兴四间,且是卧砖到项,废除了土坯房和砖挂面,没有人再打土坯卖那个傻力气了。房顶有平顶和起脊两种,平房顶用白灰炉渣捶顶或用混凝土浇筑;起脊顶则盖以大红瓦。屋里地面,则从以前的土地面,进化到砖地面,再到水泥地面,后来又上升到铺地板砖。屋内吊顶,白灰抹墙,水泥做地面,家庭富裕者还进行室内装修,房顶打石膏线,墙壁包厢,地面瓷砖。铝合金门窗替代木门窗的家庭为数不少。房屋前脸多抹有五彩水刷石或镶瓷砖。由于木材紧缺,房顶时兴用空心水泥板(内加钢筋)做房顶,称楼板。院内影壁墙则多绘有山水壁画,后来又多用花瓷砖镶嵌。门楼多用水泥、水刷石、雕刻或花瓷砖等造型图案装饰。
copyright dedecms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694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