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都市报9月15日讯 (记者 陈康 通讯员 陈燕清 文/图)不大的排练室内,23位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的琼剧团成员们挥汗如雨地排练着,伴随着乐声,老年演员们练得更起劲了。这是琼剧《扶贫书记下村来》、《移风易俗树新风》和《毒途知返》的排练现场,这23位退休老人中,9名演员中只有5人是剧团出身。他们凭着自己对琼剧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心,发挥着光和热,在剧目演出前夕,争分夺秒地加紧排练。
74岁老人20多天创作3个剧本
“7月13日接到任务,7月15日我就开始写,8月13日写完了3个剧本。”今年74岁的陈关孩,是正在排练的3个琼剧剧目的编剧,他还参加了作曲,担任乐队的扬琴手。已古稀之年的老人谈起创作事业,神情很是自豪,以“文艺好帮手”自称的他创作的《太阳河恋歌》剧本曾获得一等奖。
党的十九大以后,万宁市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琼剧演出代替宣讲,宣传党的各项惠民、利民政策,收获诸多好评。7月13日,万宁市委宣传部找到琼剧剧目资深编剧陈关孩,邀请他创作几出剧本,用以宣传扶贫政策、移风易俗和禁毒,以演代讲,将党的政策更好地宣传给人民群众。
醉心于创作的陈关孩二话不说,便接了“任务”。伏案创作20多天后,3个琼剧剧本创作和作曲全部完成。他的作曲伙伴吴定清已78岁高龄,作为琼剧业余爱好者,吴定清从1956年到现在,没落下吊弦的学习,他声带受损的嗓音有些嘶哑。吴老说,“因为爱好,所以不觉得苦。”
“初定9月17日开演,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排练三出剧,时间很紧,但接受了任务,我们就要完成。”陈关孩在盯着日历。
万宁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肖齐海在这个没有正式命名的演出团队任编导,今年70岁的他对演出非常上心,18岁进剧团,他为琼剧事业奉献了44年。老人说,“我们虽然退休了,但只要有需要,我们一样能上!”
23位老人每天花六七个小时排练
在万宁市文化馆的二楼排练室,这些爷爷奶奶们边排练边改进,非常引人瞩目。
万宁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市文化馆工作人员林秋香今年55岁,也到了退休之年的她是22人中年纪较小的,可作为剧目导演的她,却丝毫不肯放松对表演质量的要求。1982年毕业于海南琼剧学校的林秋香是琼剧科班出身,她从不会因为演员们年纪大而放松要求。用她的话来说, “助力市里的扶贫和禁毒工作,做了,就要做好。”
严厉了不到几分钟,林秋香又笑了:“虽然很多演员年纪比我大,而且由于是业余的,表演不是很到位,但是他们都愿意听我讲,采取我的建议去改进,去认真做到更好,这点我很高兴。”
这支临时组建的团队的队员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从琼剧剧团退休的专业人员,也有从事其他职业的业余人员,退休的他们,因为对琼剧共同的热爱走到一起。23个人中,12名乐队成员中有近10人是专业出身,而9名演员中只有5人是剧团出身,经过排练,专业与业余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自剧本创作完成,截至9月7日,他们已进行了19天的排练,像上班族一样,早上8点半到11点半,下午2点半到5点半,每天排练6到7个小时。有些成员的家住在乡镇,为了不把时间浪费在路上,中午排练结束,吃完饭后,他们便就近在排练室午休。一张类似于瑜伽垫的垫子,就是他们午休的“床”。这群老人坚持把剧本吃透,还背下了唱词、念词,演出动作也惟妙惟肖。
“我钟于民,身为机关下乡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哪里有贫困户,我就在那里精准扶贫。”这是琼剧剧目《扶贫书记下村来》中的一句唱词,扮演“钟于民”的演员一脸正气,在乐声中抑扬顿挫地唱出了扶贫干部心声。
讲的是群众的身边事,只有这样才能打动观众。”陈关孩说,退休后每天关心时事,对党的政策烂熟于心,是他创作的“法宝”。
记者发现,排练演出用的乐器,都是每个演奏者自备的。乐声悠扬,唱念做打,这群可爱的老人,在一片夕阳中唱出了时代强音,唱出了老年人的骄傲。
内容来自dedecms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728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