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宝顶坟丘藏身菜园子 墓主人或为明清王公大臣

移动版  2019-03-31 21:00  来 源:网络整理  字号:

  京西神秘宝顶坟丘被认定文物却未挂牌

本文来自织梦

内容来自dedecms

  1897年的土地买卖文书,证明宝顶所在的坟地曾被交易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此文书的内容当中,并未涉及古墓,但明示出来的土地四至,与坟地的范围基本吻合,并将宝顶囊括。买地人王永旺,是王凤荣家的先辈,但卖地的朱姓人家,已从上万村销声匿迹。据王凤荣回忆,上万村在世的人当中,没人见过这个老朱家,但听老辈人讲,卖地给她家的朱自旺是“看坟人”,而且朱家有两口人死后埋葬在附近,老辈人还让他们盖房时注意避让。由此看来也不排除墓主人可能姓朱。 copyright dedecms

  观点三:传为清代克勤郡王晋祺之墓 copyright dedecms

  有文物爱好者发现,在民国《房山县志》中有记载,清克王陵在上万村西。正是大宝顶所在的方向。因此认为大宝顶就是清代世袭郡王“克勤郡王晋祺”的长眠之地。

dedecms.com

  冯其利先生所著《清代王爷坟》一书记载:光绪二十六年(1900),亲王衔克勤郡王晋祺薨(hōng)逝(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终年55岁。克王坟位于上万村,又称西坟地,坟院内有大宝顶一座。但克王坟曾遭到大规模挖坟破坏,后被人陆续拆除……

本文来自织梦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清代王爷坟》中并未将克勤郡王晋祺与现存宝顶联系到一起。按书中所述,克王坟已荡然无存。遗憾冯其利先生于2014年病逝,无法向他当面求证。

本文来自织梦

  北青报记者从冯其利生前好友、《京郊清代墓碑》作者杨海山处了解到,冯其利并非不知上万村这座宝顶的存在,只是无法确定墓主人身份,因而未现于其书中。1992年,他与冯其利在上万村考察,虽未探究出大宝顶的墓主人是谁,但可以肯定这绝非克勤郡王晋祺的宝顶。

dedecms.com

  上万村村民陈一鸣介绍,上万村历史悠久,古墓繁多,大部分有名有姓。克勤郡王墓建在上万村西,当地人俗称为西坟地,上世纪50年代被毁无存,并非菜园子里这座大宝顶。而他们同在上万村西,因此容易混淆。 织梦好,好织梦

  对话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墓主人疑为明清大臣 不排除为保平安隐姓埋名

内容来自dedecms

  对话人: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刘卫东 织梦好,好织梦

  北青报:通过上万村宝顶的外形特点,您能否就墓主人的身份进行推测?

copyright dedecms

  刘卫东:在没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宝顶的样貌进行判断。上万村这座宝顶具有明末清初宝顶的特征。能建造体量如此之大的宝顶,绝非普通富户,墓主人很可能是位王爷或朝廷重臣。

dedecms.com

  北青报:体量如此大的宝顶为何会沦为“无名氏”?

本文来自织梦

  刘卫东:如果大宝顶出自清代,有可能就像村民传说的,墓地曾遭洗劫,连同为其验明正身的墓碑也不知去向,随着时代变迁,墓主人的具体信息逐渐模糊被人遗忘。如果宝顶出自明代,也不排除后人为保平安,有意掩盖墓主人身份的可能。

织梦好,好织梦

  北青报:您能否解析目前掌握到的线索?

copyright dedecms

  刘卫东:首先,穆家坟的传说可以参考,但不足为信,因为传说往往存在较大的误差。其次,《土地买卖文书》信息量比较丰富,明确记载了年代和人物,虽然并不全面,却是正史中所没有的,白纸黑字可信度高,对于破解古墓之谜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卖地的朱自旺真的是看坟人,就再次证明墓主人身世不凡,但文书并未涉及坟地,说明坟墓的建筑遗存在当时已经规模不大,朱自旺的身份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如村民传说受雇于主家的看坟户,随着墓主家的衰落,墓地归了看坟人;二是朱自旺就是墓主人的后代,所以不排除墓主人就姓朱,最后,《地方志》中的记载则要结合实地进行分析,不可轻易下结论。综上所述,这些线索都不足以锁定墓主人的身份,又留下了诸多悬疑,但这些孤证总比无证要好。 织梦好,好织梦

  北青报:如何才能破解墓主人的身份呢?

织梦好,好织梦

  刘卫东:在宝顶下方8至10米,很可能还有地宫存在。目前看只能期待现场有墓碑、墓志一类的文字记载出现,但《文物法》规定:地下埋藏的文物,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私自发掘。建议周边村民在耕作、修房时可多加留意碑记,或许答案就散落在身边某个角落。

dedecms.com

  北青报:能否谈一谈这座宝顶的文物价值?

内容来自dedecms

  刘卫东:即便墓主人信息缺失,但宝顶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实物标本,具又很高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起码能对三合土的成分进行研究。如果能够确定墓主身份,其文物价值将更加凸显。民间文保志愿者马志璞查遗补漏,为宝顶争取到了法定文物身份,建议官方能挂牌保护,预防盗挖等破坏行为,为日后的文物研究打好基础。 copyright dedecms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799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