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这道题是于肥遗同学的课后语文练习题,主要是关于海底两万里人物,指导老师为冯老师。《海底两万里》(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全书共2卷47章。 小说主要讲述了博物学家阿龙纳斯、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 在法国,作品于1869年3月20日~1870年6月20日连载于《教育与娱乐杂志》(Magasin d’éducation et de Récréation);第一、二卷的单行本分别出版于1869年10月28日和1870年6月13日(无插图);插图本出版于1871年11月16日,111幅插图由Edouard Riou和Alphonse de Neuville绘制,Hildibrand雕刻。 该书最早被翻译到中国则是在1902年,题为《海底旅行》,由卢藉东、红溪生据太平三次的日译本《五大洲中海底旅行》转译(该译本据英译本转译),最初连载于《新小说》,只可惜并未刊完。这是该书已知的最早的中译本。 copyright dedecms
题目:海底两万里人物
解:仆人康塞尔.康塞尔是叙述人阿隆纳斯教授忠实的仆人,他年轻,健壮,规矩,热情,脾气好,而且懂得处变不惊和适时的沉没.而最为难得的是对主人的一片忠心.当阿隆纳斯教授被意外地抛到海里,生命危在旦夕时,是康塞尔勇敢地跳入海里,陪他一起游,直到获救;当鹦鹉螺号遇上冰山撞击,无法换气时,是康塞尔忍受同样的痛苦,却把仅剩的一点氧气留给主人.
举一反三
例1: 海底两万里故事简介嘛烦各位大哥大姐了.请把海底两万里的故事情节大概说下.能说清楚就行.并太长了
思路提示:
是叙述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在深海旅行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 1866年所发生的一件闹得满 城 风 雨 的 怪事.当时不少航行船只在海上发现了一头大“海怪”,并有船只遭到“海怪”的袭击.出于对航海安全的考虑,也是在公众的呼吁下,由美国派遣了一艘战舰对“海怪”进行追逐.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受邀参加了这次追逐行动.结果,追逐怪物的战舰反被怪物追逐,并遭到“海怪”的凶猛袭击.阿龙纳斯教授和他的两位同伴落水,被“海怪”所救,此后便跟随“海怪”周游四海,探尽海底秘密,历尽艰辛和风险.最后,他们因不堪海底世界过于沉闷的生活,又 设 法 逃 走,重回陆地. dedecms.com
儒勒.凡尔纳(1828—1905)是法国著名科幻 和 冒 险 小 说 家.他 的 主 要 成 就 是 名 为《在已知和未知世界中奇妙的漫游》的一套科幻和冒险小说.所写内容从地球到宇宙空间,从地质、地理到航海、航天,可谓包罗万象.这些充满奇幻叙述的小说使他名扬世界.
凡尔纳的代表作有著名的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女儿》(1868年)、《海底两万里》(1870年)、《神秘岛》(1875年).其中《海底两万里》的主要内容是叙述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在深海旅行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 1866年所发生的一件闹得满 城 风 雨 的 怪事.当时不少航行船只在海上发现了一头大“海怪”,并有船只遭到“海怪”的袭击.出于对航海安全的考虑,也是在公众的呼吁下,由美国派遣了一艘战舰对“海怪”进行追逐.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受邀参加了这次追逐行动.结果,追逐怪物的战舰反被怪物追逐,并遭到“海怪”的凶猛袭击.阿龙纳斯教授和他的两位同伴落水,被“海怪”所救,此后便跟随“海怪”周游四海,探尽海底秘密,历尽艰辛和风险.最后,他们因不堪海底世界过于沉闷的生活,又 设 法 逃 走,重回陆地.全书情节曲折,悬念迭出,引人入胜.想象力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所展现的海底世界的神奇和美丽更令人兴味盎然,同时也能使人从中学习到有关海洋生物、气象、地理等方面的丰富知识.它不愧是一部雅俗共赏的文学作品.
内容来自dedecms
《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科幻小说,于一八七0年问世,暨今已逾百年,而仍能以多种文字的各种版本风行世界,广有读者,仅此一端,即可见其生命力之强,吸引力之大.主张书不及百岁不看的读者,是大可放心一阅的.书中人物寥寥,有名有姓的只有四个半——“亚伯拉罕·林肯”号驱逐舰舰长法拉格特,只在小说开头部分昙花一现,姑且算半个;内景只是一艘潜水艇.但就是这么四个半人,这么一艘潜水艇,在将近一年的时间中,纵横海底两万里,为我们演绎出一个个故事,展现出一幅幅画面;故事曲折惊险,引人入胜,画面多姿多彩,气象万千.这样一部小说,读来既使人赏心悦目,也令人动魄惊心.故事并不复杂:法国人阿龙纳斯,一位生物学家,应邀赴美参加一项科学考察活动.其时,海上出了个怪物,在全世界闹得沸沸扬扬.科考活动结束之后,博物学家正准备束装就道,返回法国,却接到美国海军部的邀请,于是改弦更张,登上了一艘驱逐舰,参与“把那个怪物从海洋中清除出去 ”的活动.经过千辛万苦,“怪物”未被清除,驱逐舰反被“怪物”重创,博物学家和他的仆人以及为清除“怪物”被特意请到驱逐舰上来的一名捕鲸手,都成了“怪物”的俘虏!“怪物”非他,原来是一艘尚不为世人所知的潜水艇,名“鹦鹉螺”号.潜艇对俘虏倒也优待,只是,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潜艇艇长内莫从此永远不许他们离开.阿罗纳克斯一行别无选择,只能跟着潜水艇周游各大洋.十个月之后,这三个人终于在极其险恶的情况下逃脱,博物学家才得以把这件海底秘密公诸于世.《海底两万里》写的主要是他们在这十个月里的经历.《海底两万里》已经有几种中译本,“两万里”也就成了个约定俗成的说法.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例2: 《海底两万里》作品名称作者姓名作品主要内容作品主题思想主要人物的事迹及性格特点[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作品名称 《海底两万里》 dedecms.com
作者姓名 儒勒·凡尔纳 内容来自dedecms
作品主要内容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的故事.1866年,有人以为在海上见到了一条独角鲸,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最后发现那是一艘名为诺第留斯号(或:鹦鹉螺号)的潜艇,并且他和仆人康塞尔和一个捕鲸手尼德兰,被尼摩 船长囚禁在这艘潜艇做了海底两万里的环球旅行.
dedecms.com
作品主题思想 作者想像力丰富,文笔细腻,构思奇巧,其作品既引人入胜,又很有教育意义,适合各种年龄的读者.而且,凡尔纳的幻想不是异想天开,都以科学为依据;他所预见到的很多器械,后来都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实有之物.凡尔纳的作品里充满了知识,但他本人却是一名宇宙神秘主义者,对世界有一种神秘的崇拜.凡尔纳的故事生动幽默,妙语横生,又能激发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热爱科学、向往探险的热情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主要人物的事迹及性格特点
织梦好,好织梦
《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是小说里一个居主要地位的人物.这个知识渊博的工程师,遇事头脑冷静,沉着而又机智.他不是关在书斋之中和温室里经不起风吹雨打的科学家,而是一个在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烈火中成长起来的民族志士.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阿龙纳斯教授 织梦好,好织梦
生物学家,博古通今,乘潜艇在水下航行,使他饱览了海洋里的各种动植物;他和他那位对分类学入了迷的仆人康塞尔,将这些海洋生物向我们做了详实的介绍,界、门、纲、目、科、属、种,说得井井有条,使读者认识了许多海洋生物;阿龙纳斯还把在海洋中见到的种种奇观,一一娓娓道来,令读者大开眼界 织梦好,好织梦
康赛尔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阿龙纳斯教授的仆人,生性沉稳,他从不大惊小怪.总是那么气定神闲,为人随和,从不着急上火——至少你看不出他着急上火.他精通分类理论,遇到什么总是认认真真或者说一本正经地把它们分类,但是对那些东西的名字却一无所知,可以说他是个分类狂. 织梦好,好织梦
尼德兰
是个比较原始的人,一个野性十足的捕鲸手.他也会赞叹极地的美,但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牛排,小牛肉,小酒馆里的酒,在陆地上自由地行走.他性情火暴,受不了被监禁,总是计划逃脱,如果没有他,教授和康塞尔最后不可能回到陆地上. 织梦好,好织梦
例3: 【《海底两万里》的故事是真的吗?】
思路提示:
不是,那是儒勒凡尔纳虚构的科幻小说,但现在都已经变成了事实.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相关思考练习题:
题1:海底两万里的人物性格,身份
点拨:尼摩艇长:沉着,冷静,对外界仇视. 阿罗纳克斯教授:学识渊博,向往自由. 康塞尔:对主人的顺从,活泼. 尼德·兰:粗旷,血气方刚,不愿受到羁绊.
题2:在海底两万里中的人物性格
点拨:阿龙纳斯:献身科学(学识渊博)、崇尚正义 尼摩:反抗压迫、英勇智慧、热爱人类 尼德兰:固执勇敢、不畏艰险 康赛尔:衷心主人、善良正义 扩展资料《海底两万里》(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
题3:《海底两万里》人物介绍
点拨:尼摩船长:《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艇长是小说里一个居主要地位的人物。这个知识渊博的工程师,遇事头脑冷静,沉着而又机智。 阿罗纳克斯教授:生物学家,博古通今,乘潜艇在水下航行,使他饱览了海洋里的各种动植物;他和他那位对分类学入了迷的...
题4:《海底两万里》人物的评价
点拨:《海底两万里》人物评价:1、尼摩船长: 知识渊博。 自信,因为他的头在其肩部轮廓所形成的弧线上面高傲般扬着,那双阴郁神态的眼睛冷静沉着地注视着别人。 镇定,因为他的皮肤苍白而不红润,说明他性情平和。 坚毅,这从他眼眶筋肉的急速收缩就...
题5:海底两万里 内容简介和主要人物性格
点拨:【内容简介】 《海底两万里》叙述的是法国生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探海旅行的故事。故事起因是1866年所发生的一件闹得满城风雨的怪事。当时不少航行船只在海上发现了一头大“海怪”。出于对航海安全的考虑,美国派遣了一艘对“海怪”进行追逐。后来落...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871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