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这道题是鲁痘傺同学的课后历史练习题,主要是关于科举制,指导老师为麻老师。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织梦好,好织梦
题目:科举制
解: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
内容来自dedecms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是选士制发展的结果.隋朝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首先着手的就是官制和与官制密切相关的选士制度的改革.因为:第一,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把选用人才的大权集中在中央政府手里;第二,要巩固统治,必须最大限度地网罗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第三,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器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统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这样,被地方官员操纵的察举制和被士族所操纵的九品中正制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隋文帝正式废“九品中正制”.至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一般认为,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到唐代,科举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相袭,在中国历史上推行1300年之久.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选官特点: 本文来自织梦
隋炀帝时,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学业优敏即明经科,文才秀美即进士科.唐循隋制,仍行科举取士制.于进士科外,增设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常设科目以及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非常设科目.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科举与以往的选士制度有承袭关系,但又有重大区别.最突出的区别是,以往的察举和九品中正制都是以主管官员的推荐作为选士的关键,所以又统称荐举;而科举则是以统一考试的成绩作为选士的基本依据,所以考试是科举的核心. 还有皇帝特别主持举行的制科.武则天在位时增设武科.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举两类.常科是固定时间举行的固定科目选士,制举则为皇帝临时根据需要下诏开科选士.通常所说的科举,指的是常科. 本文来自织梦
参加科举的考生有“生徒”和“乡贡”两类.“生徒”即各类官学的学生,“乡贡”即“生徒”以外的在地方报考的读书人.获得准考名额的比例,“生徒”要大大高于“乡贡”,这是官学吸引学生的主要动因.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因科目不同而有所区别.唐代科举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学、童子等科.实际上,经常举行的是前六科.
秀才科注重博学才高.唐以此科最高,考选较严,宁缺毋滥,每年所取不过一、二人,很难考取.太宗贞观以后,此科便名存实亡了.明法、明书、明算科选的人数量不多.因而学子们热衷的只有明经、进士两科. 内容来自dedecms
所谓明经,即通晓儒家经典.明经科又有通二经、三经、五经之别.唐代把儒经分为大经、中经和小经三类.《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小经.通二经者,须通一大经、一小经或通二中经.通三经者,须通大、中、小各一经.通五经者,大经须全通,其他各经任选.《论语》、《孝经》为共同必试.考试的过程是先帖经,每经10帖,每帖3字,通6以上为及格.然后口试,问经义10条,通10为上上,通8为上中,通7为上下,通6为中上,皆为及格.然后,答时务策3道,通2为及格.三试皆及格为及第.总之,明经科考试比较容易,只要熟读经书就行,对于经义未必真懂,及第也比较容易,故有“三十老明经”的说法.明经科主要是为官员贵戚子弟提供科举出身的机会.
织梦好,好织梦
进士科最初主要是向平民出身的才士开放的,及第者即跨进了统治阶级的行列,常有“白衣公卿”或“一品白衫”的美称.进士科曾一度只试策、帖经.试时务策5道,帖1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4,帖过4以上为乙第.永隆二年(681年)加试杂文两篇,即一诗一赋.此后,进士科考试便包括帖经、杂文、时务策三场.唐代进士科大约每百人中只能有一两人及第,而明经则每十人就能有一两人及第.因此,进士科的竞争相当激烈,考取也很难,故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copyright dedecms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还有应用文体的写作.其考试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策问、诗赋四种.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科举(尤其是进士科)是统治者网罗人才的主要手段,也是士人改变社会身份的根本途径.一旦进士及第,那通往官场的门就打开了,当时就有“登龙门”之誉,一“举”成名也是由此而来.新科进士聚会于曲江亭,是长安的第一胜景.公卿王室也多有参加者,有的当时就从中选了女婿.曲江会后,进士们前往位于现大雁塔下的慈恩寺题名,取流芳百世的纪念意义.统治者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唐太宗一次见到新科进士鱼贯而行,不禁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 内容来自dedecms
唐代科举尚属于初级阶段,取士规模很小,只占官员任用的5%左右,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作官的资格,还要和其他途径获得作官资格的人一样,通过吏部的考试才能作官,所以只能算是给寒士开了一条挤入官场的门缝而已. 内容来自dedecms
举一反三
例1: 【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历史练习题]
思路提示:
从隋文帝杨坚创立科举制度开始,科举制的目的就包括:1.提拔寒门士子,打破士族门阀对国家政治的垄断,以对抗长期控制中国王朝兴替的士族门阀.2.笼络天下的读书人,给天下的读书人一条晋身之路,以维护统治.3.通过对科举考试内容的限制,以达到控制天下的思想的目的! 本文来自织梦
例2: 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的意义[历史练习题]
思路提示: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内容来自dedecms
本文来自织梦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dedecms.com
内容来自dedecms
例3: 【科举制有什么作用?对教育有什么影响?】[历史练习题]
思路提示:
1.打断了士族门阀,官职世袭的旧制,为中央集权统治选拔了人才. 织梦好,好织梦
2.为广大的读书人开辟了做官的途径.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提高了人民读书的积极性,增加了人们的文化知识,提高了人民的素质. copyright dedecms
4.同时抑制了人民发展革新的思想.
内容来自dedecms
对教育的影响:对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动力,使教育面向贫民化.使中华文明永续传承.
织梦好,好织梦
例4: 科举制对教育有什么影响[历史练习题]
思路提示:
古代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1)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中国传统文化.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2)科举制也制约和局限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科举制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作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科举制极端维护了专制王权.在专制王权的高压下,科举制蜕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中国古代向来重视教育,重视历史文化知识与语言文学的艺术性.在科举制度下,考试是选官的基本途径,考试的内容是儒家经籍与诗赋文章,普通人士只有通过寒窗苦读,才能实现跻身于社会上层的愿望,因此与科举考试相衔接的学校教育在古代被看做是科举人才的预备场所.“学而优则仕”的古训在唐宋之后的科举选官制度中得到真正体现,因而也就造成了中国人重视教育、勤奋读书的传统品质. 唐朝科举考试中最重视的是进士科,进士科主要试诗文,在诗赋取士的利益驱动下,唐人创作热情高涨,诗唐的形成确实与科举制度有相当的关系.而在宋朝,科举考试由重诗赋转向重经义、策、论,以古体散文写成的策论成为科举考试决定性成绩.散文大家欧阳修就曾通过科举考试发现和提拔了一批才情横溢的古文作家,古文创作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自唐代中期开始的古文运动,至此取得了胜利. 唐宋时期是科举制成熟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中唐时,随着科举的扩大,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韩愈、刘晏等大批才学之士涌入仕途.宋代时更加推重科举制度,士子的地位和待遇空前提高,出现了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苏轼、司马光、黄庭坚、程颐、沈括等第一流的文化科技人才,他们都是进士出身,从上面可知,科举制对唐宋文化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局限 科举制在中国古代曾经是个公平合理和积极有效的选官制度,它在维系民族传统文化,保证中国统一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历史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负面因素日益突出,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桎梏,蜕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 在王权政治之下,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无不受到权利的制约,政治地位是一切社会地位的根据,科举考试给人们,特别是寒门子弟提供上升的可能,于是读书、应试、做官成为一般读书人的理想之路,虽然有一小部分人得以金榜题名,但大部分士子却是经历着终老科场的失意.明代将八股文作为标准的考试文体,全文分为八个部分,总字数不得超过七百,并须遵照儒教经典著作中优美文章的即定风格,科举考试变成了一种僵化的依照老式正统观念的练习和死记“规范”经典,必须按照八股文形式机械刻板地进行论述,完全扼杀了想象力和创造性.汉以来众多的著名文学才子也常常名落孙山,考试落榜率急速攀升,因为制度本身缺少灵活性来容纳日渐增多的有志之士.另外,经学、文学和史学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于是,广大士人用心学习的范围便不出这几个学科,而跟社会民生紧密相关的艺术和科技门类的知识文化由于远离科举而遭冷遇,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的薄弱造成民族文化长期停留在经验与实用的层面上,民族文化缺乏健康发展的动力与活力.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隋朝确立至清末1905年废除历经1300余年,深深地根植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土壤之中.科举制对当时及后来的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和教育都产生了极为深刻地影响.尤其是当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结合后,使学校教育沦为科举制的附庸,这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可以说中国古代教育自隋唐起就是科举的教育.科举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使用时间最长、制度化最完善、影响范围最广的取士制度,它的出现无疑是中国官吏制度史上的重大成就.但是科举制本身就有其弊端,尤其是在明朝后期的八股取士可以说它不是以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为终极目标的,而是以培养“顺民”“奴才”为目标的.它用严格而僵化的内容规定和特殊繁琐的文体将广大知识分子的思想才华匡定在封建纲常和礼教之中,消耗于空洞无用的格式之上.“科举必由学校”使的学校教育完全沦为科举制的附庸,从而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负面影响也更为直接和深远.
内容来自dedecms
例5: 科举制的积极意义具体点
思路提示:
打破了当官靠原有官员推荐的官员制度.使下层寒士有了依靠自身能力获得社会地位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人平等的愿望.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相关思考练习题:
题1:科举制度的意义
点拨:积极: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人士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消极:科举制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
题2:古人科举考试排名
点拨:科举考试一甲三名,头名曰状元,二名称榜眼,三名唤作探花。状元、榜眼顾名思义都好理解,元为首,眼在其下.但探花一词的来历颇有趣味。 自唐中宗开始,新科进士放榜后由政府组织一场庆祝宴会,地点指定在长安当时著名的公园-曲江以示祝贺。又因...
题3:宋代科举考试的模式
点拨: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宋代科举考试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
题4:科举制的利与弊
点拨:利 1、选拔人才的范围扩大到全国包括边远省区,规定各省区录取人员的比例,像云南、贵州,人口少,文化不发达地区也分配有一定的名额,全国士人产生拥护朝廷的向心力。 2、定期考试,后备人才不断地补充到中央,不忧人才匮乏。 3、国家规定《四...
题5:科举制有什么特点
点拨:中国的科举制度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 贤能治国,为我所用; 标准客观,竞争公平; 立法保护,稳定延续。 科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877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