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裁缝“穿”越百年——江西于都“老行当”实现新智造

移动版  2019-08-04 13:02  来 源:网络整理  字号:

  新华社南昌8月2日电 题:三个裁缝“穿”越百年——江西于都“老行当”实现新智造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新华社记者刘菁 高皓亮 织梦好,好织梦

  “大伙都说我‘继承’了爷爷的好手艺。”43岁的葛九长是江西于都县一家服装厂的生产组长,管理着15个缝纫工人。

织梦好,好织梦

  于都历史上就有弹棉花、做缝纫的传统。葛九长的祖辈葛接调本是个裁缝,1928年放下剪刀、扛起梭镖闹革命,第二年参加红军。

copyright dedecms

  这位会做衣服的战士参与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套灰布军装的缝制。

本文来自织梦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集结出发,开始长征。葛接调挑着一台手摇缝纫机跟随大部队出发,途中休整时,一有机会就转动缝纫机给战士们缝补衣服。 本文来自织梦

  新中国成立后,在东北地区工作的葛接调常和家人提起:“真想回老家开裁缝铺去,老乡们现在穿得还暖和不?”让老乡穿暖和,是葛接调当年走上革命道路的初心。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老人惦念的事,葛家的孙辈葛九长接着干。

内容来自dedecms

  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代变化催生30万“于都裁缝”涌入沿海服装业。1993年,初中毕业的葛九长到广东一家服装企业务工,用上了电动的裁剪缝纫平车,“效率比手摇脚踩的老机器高了不知多少倍!”葛九长当上“裁缝”时,“暖和”已不再是“穿”的最重要内涵。第二年春节,葛九长穿着自己生产的牛仔裤回到老家于都县葛坳乡塘泥村,在村里引起好一阵围观。一条牛仔裤引领了村里一整个春节的潮流。

内容来自dedecms

  20多年前还不在乎的“撞衫”,在“80后”于都裁缝罗丽华眼里,却是穿衣“大忌”。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以往生怕和别人穿得不一样,,现在生怕和别人穿得一样。”来自于都县小溪乡长源村的罗丽华说。她所在的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于都生产基地,用6年时间收集消费者穿衣数据,投入2亿元进行生产线智能改造,去年推出高端女装智能制造生产线。

dedecms.com

  智能化改造连接着消费端和生产端。围绕一款服装的基础设计,赢家的客户现在可以在线自行选择搭配不同的面料、颜色或衣领、口袋样式,下单后数据直接传输到生产线。一块块布料按客户个性化数据自动裁剪,再通过智能排产系统传输给合适工位。罗丽华只要抬手刷卡,眼前的电子屏就会提醒,传来的这件半成品需要配红色口袋,下一件则不用加装口袋。

dedecms.com

  离这家企业不远,是一个服装智能制造产业园。过去只做电商的广州汇美时尚集团,2017年来到于都建立了这个实体产业园,以销售大数据指挥线下生产。走进产业园办公大厅,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更新着企业每款衣服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销售数据,生产计划据此及时增减,市场投放也因此精准布局。去年“双11”当天,这家企业的服装线上销售超过2亿元。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全县四分之一的人口从事服装行业,坐拥“裁缝”优势的于都县近年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创新业态,下决心把低附加值的服装产业升级为县域经济重要引擎。

copyright dedecms

  企业购买智能制造设备,市、县财政分别补贴20%;县财政3年投入近30亿元规划建设服装学校、人才公寓、服装检测检验中心、水洗产业园等十大公共平台……政策红利和技能型服装产业工人的双重优势,吸引全国一大批服装企业向于都集聚。在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已有各类纺织服装企业22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65家,上市企业5家,县内从业人员8万余人,全行业产值突破400亿元。

织梦好,好织梦

  老行当、新智造,于都河畔焕发活力的传统产业,激发大批“于都裁缝”返乡就业创业,近5年来每年有上万名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就业。今年春节一过,又有1万多农民工不再外出,其中七成选择留在家乡当“新裁缝”。 本文来自织梦

  “都是做衣服,葛爷爷那时叫裁缝,我们现在自称‘服装人’。”罗丽华说,她的爷爷辈有4位参加了红军,也许都穿过葛爷爷缝的军装。今天让她感到自豪的是,她缝制的一件件个性化时装,每天跨越“长征第一渡”于都河,沿着爷爷们当年出发的路,运往全国、全世界。

dedecms.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10000uw.com/view-932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