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宁下深湾村:家在桃源深处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万宁下深湾村陈山柏的家。
文/海南日报记者苏庆明特约记者陈循静通讯员曾觉黄良策
作为世界长寿之乡,万宁,如同这一名字本身,潜藏着许多美丽宁静的村庄,和它追求安宁的生民。他们与一方水土和谐相处,以不悖乎自然的方式,延续着他们和它们的生命。
礼纪镇下深湾村就是这样一个静谧的小村。 织梦好,好织梦
一路绿林、一袭涓流、一村鸟语花香,走入下深湾如探桃花源。不久前,对这里风景的描绘还要加上一湾碧水,这很可能是“下深湾”这一诗意名字的来源:此湾以半月形绕村而流,是村民们的水源。近来因由水库引水代替,湾被截断,消失了。
进村口时,可以看到路两旁分布着一棵棵粗壮高大的龙眼树,枝繁叶茂,相向而长,在空中形成拱形顶盖,把阴影投向安静的村道。再前行,是一片宽阔的广场空地,广场的一边是民居,民居的对面即广场的另一边就是一派绿色的水田。“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村民就在这里设下闲聊的桌椅。
这个村面积上千亩,共有34户283人,是省级生态文明村。村民、万宁市文联主席陈山柏介绍,此村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是从福建湄洲迁过来的。当时来的共有6兄弟,大房、三房、四房在下深湾村居住,二房、五房、六房住隔壁村。全村大部分都姓陈,只有两户姓钟(大概是六兄弟的姐姐那一支传下来的)。大家很和睦,后来也有婚嫁来往。多年前三房有一家搬到兴隆农场,现在也有40多男丁。 内容来自dedecms
至今这里还保存着一些客家习俗的印迹。比如,在清明祭祀时念的祷文仍用客家话,称呼也是,把叔伯称为“阿墨”,弟弟称为“阿刺”,兄长叫妹妹为“阿姑”(均为海南话译音)。
由于历史较为久远,有不少事物连上了年纪的一辈也说不清楚。比如村中最显眼的龙眼树,60多岁的陈国涛说自己出生的时候它们就在了,不知道它们长了多少年。有趣的是,如果不掏出身份证,他连自己具体是哪年生的也不确定,只记得在1963年至1965年间。身上穿的外套十分灰旧,有许多黑斑,他也不知道穿了多少年,只说“做工”时就开始穿。 织梦好,好织梦
下深湾的周边包围着密密的橡胶树和槟榔树,这是村民们的一大经济来源。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这里曾经靠种植胡椒“阔”过。村民小组组长陈琼显说,上世纪60年代,侨乡兴隆曾给这里提供胡椒、橡胶种苗,并给予技术指导,这里繁殖得多后,村里又把胡椒种提供给文昌、琼海等地。
内容来自dedecms
“1964年到1989年,我们靠卖胡椒其实过得挺好。”他说,当时每家每户都种了上千棵胡椒,在别的村一人一劳动日赚1毛多的时候,这里可以得到1块多。“可惜1989年时,1个月打了3次台风,把胡椒全毁了,要不然我们都可以叫胡椒之乡的。”
对于历史上的磨难,村人用“吃不饱,饿不死”来淡然总结。陈琼显说,1958年,村民们上山开荒,种了木薯、山兰等。1959年到1961年最困难的时候,就上山挖山薯,上树抓山豆吃,没死几个人。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宁静与和睦,就是历史赋予这个由一个家庭繁衍出来的村庄的精神。陈国涛说,其他村的人要来这里摘龙眼,村民们是毫不计较的。下深湾没有小偷小摸的现象,可以做到夜不闭户。 dedecms.com
每年正月初四,市里的年经人会相约来下象棋、打羽毛球、乒乓球、篮球,久而久之就形成一项民间活动。每逢此时,村民们就把用野菜做成的糯米糕来招待他们,有村民把它叫长寿果。但与别处不同的是,这里的人更为念祖,清明回村的人要比春节时多。这都是村民们享受美好时光的时刻。
“我的父辈有3兄弟,家里人团圆时,可以打4桌满满。”陈琼显说。
尽管时代在发展,但村民的房子还是老瓦房,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还显得十分工整。砖墙朴素粉白,与别处不同,给人感觉很愉悦。广场上有一口30多年的老井曾供人们共用,如今已被盖上,染了厚厚的墨绿。村后,有村民用木料搭了棚子,实实地压着黑乎乎的柴禾。 织梦好,好织梦
有人曾这样回忆下深湾:三更鸡叫,唤醒了满天星斗,也点燃了胶灯的亮光,人们带着露水携着凉风为胶树“整容”。槟榔婀娜、椰子婆娑、那黄澄澄的稻田翻着金浪,这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描绘着下深湾人的梦。 内容来自dedecms
链接 dedecms.com
下深湾村,是万宁市礼纪镇竹林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自然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和睦,是省级生态文明村。此村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是从福建湄洲迁过来的,至今保有客家习俗痕迹。现全村面积上千亩,有34户280多人。